自媒體怎么做,如何理解新媒體和自媒體
移動互聯網時代,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層出不窮,對新媒體技術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許多人并不知道這到底是一個什么專業,因此有必要詳細的了解一下。
賣身為文就是新媒體嗎?(靠賣萌或賣弄性感,是否就可以玩轉新媒體)如此low的標題和開場白,一看就沒什么新媒體人的基因!那就直接拋問題吧,九問新媒體或公眾號的內容和運營,叫ta如何愛上你?
一、 你為誰服務?
用戶思維,這似乎是互聯網時代比較流行的詞。所以新媒體運營先要清楚自己的用戶是誰,或者你的目標對象是誰。如果你服務的對象是一群60-80的高知人群。如此一來,你就不能只靠90后的帥哥、美女刷顏值、賣萌和duangduang的標題黨,來讓這些自認為很牛的人,死心塌地跟隨你還不溜號,讓他覺得不幼稚、很好玩又有收獲,就得拿出點干貨和硬貨,畢竟這群人的時間有限(這一點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的客戶是看奇葩說和網絡電視劇長大的90后,你要是整我這么嚴肅又out的老頑固,來說教,整什么新媒體九問,似乎又不那么識相——你得先學會自黑和自嘿!
二、你的定位是什么?
在今天這個時代,不論你是三毛還是顧老師,不論你是田小姐還是羅玉鳳還是馬佳佳,都可能有自己的粉絲,這群人可能會為你推薦的某一篇文章點贊,或生產的某一個商品買單,所以搞清楚自己的定位非常關鍵?!斑@個圈子就是你的陣地,我就是最懂得欣賞你的人”——不論文章、銷售、還是線上線下活動,一定給ta這樣的體驗才對,不是誰低三下四求著誰的問題!就像談戀愛一樣,外面高富帥、白富美一大票,我為什么選你?對不起,只有這個其貌不揚內涵豐富的我最懂你——不做第一只做唯一!雖然你我一身毛病,但就是臭味相投,也許臭著臭著就香了,我們是彼此成就的,就是這感覺。所以普通人、普通企業最好不要自詡公知、大咖認為自己多牛;也不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永遠都低人一等。互聯網時代的朋友圈,才真的是人以群分!沒錯,就是這么現實和勢利!那些天天喊“人脈”重要的人,其實就是多認識了幾個人(還是僅限于你認識人家,人家不認識你),根本談不上“脈”。打鐵還需自身硬,你自己優秀了,優秀的朋友自然來了。所以,真正的社群經濟,棋逢對手才是最重要的!你怎么可能長時間,和一個比自己低好幾個檔次的人下棋、談心?同樣你也不可能永遠去仰視一個人,像神一樣供著它。男神、女神、大師、大神基本都是自己人自封的 ,走下神壇保不齊是蠻子還是呆子,是深井并還是妄想癥。
三、新媒體應該什么人來做?
新媒體就應該90后來做嗎?未必,新媒體最大的弱勢,恰恰是信息碎片化、形式大于內容、不嚴謹的快餐或雞湯(本人的一貫做法是,反其道行之,體系化、篇幅較長、深度跟蹤報道、不斷說教。沒耐心看的,趕快點擊右上角的小八叉,即關閉鍵,免得浪費您的時間和心情)。你如果能在眾人賣萌的同時,還多少有那么點見地或思想性,反倒容易脫穎而出。那么在人員的結構上就要有過度和結合,互相包容和滲透,否則你沒辦法做到用戶有體驗感,你沒辦法讓天天看海賊王和小時代的人知道阿童木是誰是什么體驗。所以新媒體運作的人員的年齡和層次一定是與服務人群和定位高度關聯的。
四、有料、爆款的內容和運營怎么做?
我可以說是,看著吳曉波頻道一起在新媒體時代成長滴。我總結了下:吳老師負責說教,巴九靈負責賣萌(兩者竟毫無違和感,主要是互補),沒事搞點活動、發點福利、開個書友會、做個電子雜志,搞個旅游群、做點公益,然后、然后就名利雙收、老少通吃了。最近《我的詩篇》拿了個“最佳紀錄片”獎,竟然不指望電影院排期,開始用互聯網的玩法眾籌,看電影了,贊助商付費,吳老師做公益,高明!同時借著股市忽上忽下的玩過山車刺激,公眾號順勢而為開了個“財經每日評”,作者竟然是魏英杰,吳老師這是你合伙人嗎?組織架構也緊跟潮流啊?然后在傳統報紙和雜志江湖地位日落西山的時候,吳老師竟然整出個電子雜志——新媒體運營不是該“短、頻、快”嗎?吳老師你沒事整個大專題,害我一看半小時,才真的是反其道行之的典范啊!內容多樣化、板塊固定化、話題有時效性、廣告變福利、招聘像約炮,這似乎就是新媒體的新打法。至于文體和文風,就要仔細琢磨,因人而異了。此外,就是對標一家牛哄哄的競爭對手,像研究你的另一半一樣,研究ta的模塊、調性、發布時間、爆款產品,模仿、模仿、模仿,然后就有可能超越它了。了解更多營銷知識歡迎關注丁不二軟文平臺微信公眾號和我們取得聯系
五、什么時間發布合適?
你大多在什么時候看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又據我不科學、沒數據的亂估計,大部分人是在上下班的路上瀏覽、轉發這些內容。此外就是,中午吃飯時間,下午三四點工作疲憊想換個腦子的情況下。你要大早上一上班,看微信轉朋友圈,不信你老板會沒意見。那么晚上10、11點左右刷朋友圈、甚至賣廣告的大號到底是怎么想的?你是想讓我和你一樣因為賣不出產品失眠,還是看了廣告因為買不起產品失眠?一周七天發什么內容?怎么排期也有講究?你大周末發廣告好嘛?就不能整個請松愉快點的,比如像我一樣假裝高深、又很假裝很活潑的弄個九歌、九問——其實什么都不是!就是周末不干活閑的慌。這一點非常重要,固定的時間會形成一種期待感,增強粘性,會形成你在這個時間段優先占有的ta眼球的慣性。不信看你看近期《李想:做正確的事,不做容易的事》一文。文中寫道,回過頭去想,我做網站的時候,為什么會比別人的訪問量高。其實特別簡單,我發現所有的網站在用戶訪問最多的時間段(凌晨)沒有更新。但是大家都是早上上網,因為那時候第一網速快,第二是上網費便宜。那時候我跟他們唯一不同的一點是我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開始做更新,6點到6點半的時候就更新完了。網民之間口碑相傳,這個網站有更新,大家都來我的網站看。其實我在整個高中的時候用了這么一招,就把信息港里同類的個人網站都干掉了。競爭對手還罵我是一個神經病,每天那么早起來更新網站,他們一直罵到自己的網站沒了,也沒有像我一樣早起更新,這是當時特別好的一個機會。
六、什么樣的心態對待新媒體?
之前聽過一句話叫“吃了吐”,就是說過的話反悔了,也即發的微信刪除了。只剩一個聳動的標題占著坑,打開內容是一個巨大的黑洞,不由讓你浮想聯翩——是說話尺度過大被和諧了,還是錯誤多到自己都看不下去,自己把自己封殺了?刪個四五六七八回,基本就沒啥公信力了。一個說話經常出爾反爾的人,你敢信嗎?一個企業老作自我封殺的廣告你敢信嗎?微信文章發布后不能修改,撤銷后是個黑補丁,難看又不嚴肅,就像雜志印刷了沒辦法改一樣。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一點,有僥幸心理,認為錯了,大不了“刪”了,這個觀念要改(尤其是對老板、客戶和前期寫的人員講清楚,這一點很重要)。開工沒有回頭箭,即使是網絡的文章也要認真嚴謹。尤其要把好最好一關,否則就容易出大問題。按照傳統媒體的校對理論,最容易犯的都是最后一環的低級錯誤,圖說、大小標題一旦出錯藏不住,更容易讓讀者形成不良印象。
七、新媒體能為你帶來什么?
手機控和網絡成癮時代,是時候放棄你的虛擬、無效社交了——這是我最近喜歡的一句話。過度依賴和完全批判其實都不合適。最近一年多,我的主要閱讀其實來自微信。微博和博客相對少一點;微博的東西其實相對碎片化,太浪費時間基本不關注;但是微博適合做活動和互動,來引流和導流;博客好的東西其實已經慢慢轉到微信來了。我認為,微信朋友圈其實就是你“電子秘書”,不花錢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用好了是非常好的——所以盡量給自己找個水平高點的電子秘書,朋友圈加點不同層次和行業有水平的人。我記得之前當當網李國慶講過一個故事,在美國上大學的學生時候就雇了個學生幫他看報紙,之前覺得他是裝的,30歲以后覺得他的高明之處是,13歲就知道算計自己的時間成本。這點很重要,這是我第三次提到時間的概念了。最近網絡的流行語是重要的事要說3遍!德魯克說管理者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沒錯,盲目勤奮沒有用。朋友圈的東西,就是要有選擇的吸收和轉發,我的標準是有料和有趣。當然我的愛好廣泛,所以微信騷擾的多些,抱歉!長期沒這兩點,就知道發廣告,人們就會取消關注。如果連“點贊之交”都做不到,你還怎么混?這是我真實的用戶體驗!海量信息等于無信息,僵尸粉等于無粉!一個有價值的新媒體或公眾號就是幫ta去偽存真,判斷趨勢的。時間長了還想見見你的廬山真面目,然后就成鐵粉了。每篇文章想為讀者帶來什么,這個基調定下來,基本上操作就相對容易些了了解更多營銷知識歡迎關注丁不二軟文平臺微信公眾號和我們取得聯系。
八、新媒體需不需要政治敏感度?
政治敏感度這個是新媒體比較薄弱的環節。不論新媒體、自媒體還是企業公眾號,你說什么話,轉發什么東西,其實就是拿自己的信用和品牌替它背書,差距太大或口碑非常不好的絕對不能做,這個底線要守住。此外,國家對于互聯網媒體管的原來越嚴,新媒體對于版權、政治這些也要敏感起來。最不濟遭到舉報被封號,可能就會影響你的地位。一個朋友的公司,做行業協會一直的行業排名第一,結果因為版權問題被惡意舉報,被封號一周,之后直接跌落前三。因為你被封號的這一周,粉絲會以為你倒閉了,直接流失了——現代社會肯為你花時間,肯原諒你犯過錯的,才是真愛。 掉粉容易,漲粉難呦!
九、新聞時效性能帶來什么?
為什么杜蕾斯的微博、微信成為社會時事風向標?姨媽巾搶了神州和優步大戰的風頭。這年頭你要不會借勢、跟風,好意思說自己是新媒體的?這個內容和精力哪來?眾籌和頭腦風暴啊!社會上以后出現個風吹草動,第一時間就內部發動大家想點子、惡搞下(當然要巧妙,不要低俗),也不是占用工作時間,就當中場休息了,自主參與,公司90后的資源用起來!采用后記錄在案,每月或每季度表揚下,美其名曰鼓勵創新,跨部門的尤其要打賞。因為跨部門的人最能突破你的局限性。多搞頭腦風暴,少派硬性任務,大家有了參與感,工作會更加主動。 如此一來,社會上有什么事,大家先看看你發了什么聲,做了什么勢。啰嗦了這么半天,估計看下來的沒幾個,謝謝你的時間和耐心。最后總結下,我個人有個觀點:做產品的時候,要用120分的心做到極致,讓客戶感覺超出預期。做銷售的時候,永遠說80分的話,不要給客戶承諾的太高了——通常情況下是期望越大希望越大(人性是貪婪和沒標準的,你有一分沒做到,得到的不是99分——最多是90分)。然而大部分企業或個人,其實這兩個分值是反著的,做產品的時候就是80分的心態,偷工減料、節約成本、利益最大化,反正怎么能瞞天過海怎么來。但是做銷售的時候,往往不折手段,吹的天花亂墜,吹到120分都不漲停,胸脯一拍“歐巴什么都可以”,最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么差評自然來了,用戶體驗感也沒了,像錘子手機一樣,成了一錘子買賣。個人愚見,在今天或者是今后,不論內容還是營銷,尤其是服務,最后的落腳點一定是“人性”,最后的贏家就是尊重人性的老板和企業——不僅僅是你的用戶,尤其是你的員工。海底撈你為什么學不會,張勇說自己最大的創新是把服務員當人看,然后服務員意識到自己是有尊嚴的,然后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否則為人民服務就只能是句口號。所謂120分的產品,必然是一個自己有人性,并能深度體會客戶的人性需求的優秀員工才能做出來的——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產品經理思維,也許就是新媒體的運營之道。至于術的層面,其實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剩下的就是堅持了!在自己定好的時間和套路里堅持下去,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新媒體技術的涵義比較多,所以我們認為,作為數字時代的象征,新媒體技術的核心傳媒是互聯網。了解更多營銷知識歡迎關注丁不二軟文平臺微信公眾號和我們取得聯系
“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
廣義的新媒體包括兩大類:
一是基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于無線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
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前已經存在,現在才被應用于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狹義的新媒體僅指第一類,基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媒體形態。
實際上,新媒體可以被視為新技術的產物,數字化、多媒體、網絡等最新技術均是新媒體出現的必備條件。新媒體誕生以后,媒介傳播的形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如地鐵閱讀、寫字樓大屏幕等,都是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
專業詳情
新媒體技術專業屬于工學大類下面的計算機類,對新媒體提供服務功能。
專業解讀依據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當然新媒體技術這個專業在全國來看招生人數和學校都特別的少,只有上海理工大學有招。但是網絡與新媒體技術專業無論是培養計劃還是就業前景都有高度的交集。
如果考慮未來就業情況,不妨看看網絡與新媒體的招生數量。
隨著新媒體的爆發,新媒體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社會需求很大,招生人數的角度來看,數量并不多。從該專業可以從事的職業看,就業方向非常廣泛。是個值得嘗試的專業。了解更多營銷知識歡迎關注丁不二軟文平臺微信公眾號和我們取得聯系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