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黨史學習教育稿件范文
萍鄉6月26日電(記者 岑博楠 通訊員 劉煜明 鐘雨柔)
為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教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6月25日,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赴萍鄉市蓮花縣黨史學習教育團”三下鄉調研小組走訪了萍鄉市蓮花縣洋橋村黨群服務中心。了解洋橋村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落實舉措,實踐隊員從中尋取調研新動機。
采訪黨員干部,調研鄉村振興。
(圖為采訪洋橋村黨群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
調研小組成員采訪了洋橋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該黨群服務中心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為基點,以“一個目標,四個定位,五項工作,三個到位,六種能力”為自我要求,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目的,打造典型新時代擁有自我特色的文明實踐站。調研小組成員在談話的過程中,發現該村欲打造集紅色教育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新鄉村模式,實踐隊員擬從其中探索該村發展新模式。
尋訪紅色足跡,感悟歷史情懷。
(圖為洋橋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有關洋橋村紅軍醫院的相關故事)
調研小組跟隨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尋訪了該地的紅軍醫院。洋橋村的紅軍醫院起于井岡山小井紅四軍醫院遷移于蓮花基點之一。該紅軍醫院舊址保存完好,體現了當時革命年代艱苦的醫療環境,自制的手術器具,滿是補丁的醫療被褥,緊缺的醫療物資。樁樁件件,記錄厚重歷史,紅色血脈在涌動。除此之外,洋橋村將該地紅軍醫院改造為文化教育基地,在其中設置了宣講室,閱覽室,教育室等,在其中獨具特色的是在此設置了家校聯絡室。用于黨史教育同家長互傳,村內風聲齊議。
探訪村規歷史,了解淳厚民風。
(圖為洋橋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相關成果)
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獲知洋橋村有著自明末瀘湘理學家傳承的理學鄉規,以“禮”為基本,村民鄰里之間相約守禮,至今村民淳樸好客,熱情純真。該村黨群服務中心在原本淳樸講理禮的鄉風的基礎上,結合現今新時代對文明鄉村建設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洋橋村村規三字經,鄉風普化,潤物無聲。通過理論宣講、文化活動、便民窗口等多種途徑宣傳教育村民,加強村民環保意識。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