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互聯網會促進心理學的一次革命:通心?
#人類的最終走向是什么#
為什么互聯網會促進心理學的一次革命:通心
許金聲
一、中國的網民已經超過10億,平均每天上網時間4小時!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3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截至2023年3月,中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30.8個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3.2個小時。受2023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民上網時長有明顯增長。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平穩增長后,2023年我國新增網民3951萬人,增長率為6.1%,較2023年提升1.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增速有所提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劉冰表示,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手機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數據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
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現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正是由于互聯網的出現,才使得人際溝通變得更容易和及時。地球變小了,變成了一個更容易交往的“地球村”。
二、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沖擊
重溫一些社會科學家的言論,可以看到他們是有預見性的。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經提出“三次浪潮理論”,對當代社會的變革方向進行了精彩的預告。他在1980年發表的《第三次浪潮》認為,今天的變革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狀態。他強烈主張,人類應該在思想、政治、經濟、家庭領域里來一場革命,以適應第三次浪潮文明。他所強調的“第三次浪潮”指的就是“信息革命”。1998年,我國曾經翻譯出版了一本《學習的革命》,則這樣說:“世界已經發展了一種驚人的能力,它能夠儲存信息并且能夠馬上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把它展示給幾乎是任何一個人。這種能力會給商務、教育、家庭生活、就業、管理以及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帶來革命?!?/p>
比爾·蓋茨曾經多次談到“網上生活方式”概念,這已經成了熱議的一個話題。關于互聯網的正面作用,比爾·蓋茨認為:“互聯網是工具,它可以幫助你找到你感興趣的內容,和人們保持聯絡,找到某商品的最好價格,從朋友那里得到忠告等,互聯網比其他方式都做的好。僅僅是保持聯系,就沒有什么工具比互聯網更好……”
實際上,他所提出的是這樣的問題:就像洗衣機、電冰箱一樣,電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運用得當,它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
但比爾·蓋茨談到的只是互聯網影響的一部分作用,互聯網的普及,使人類的生存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有沒有一種比較好的理論,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這些問題?
三、“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理論”的視野
這個問題,可以從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理論”的視野來探討。人的基本生存狀態是獨處與交往。人不是在獨處,就是在交往。
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示意圖:
互聯網產生之后,我們的基本生存狀態仍然可以分為“獨處”與“交往”。也就是說,網上生存方式同樣不是獨處就是交往。如果我們上網是一個人在尋找各種各樣的信息,瀏覽各種各樣的信息,我們是在獨處,如果我們是通過上網是在采用微信、qq以及其他方式與其他人交流,我們的行為就是屬于交往。
從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理論看,互聯網對于獨處和交往的可以有的積極影響是:
1、增加了獨處的豐富性?;ヂ摼W的出現,直接提升了人們獨處的能力。上網非常方便,人們通過上網,可以做許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包括,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看新聞、查資料等。
2、增加了交往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包括微信圈、qq圈的交流。發短信、寫博客、微博、公眾號等。
那么,有了互聯網之后,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負面作用以及挑戰性呢?
作為一名心理服務工作者,我經常舉辦工作坊、講座、沙龍,我聽到不少的女士學員抱怨,他們的老公一回家,吃過飯就玩手機,對孩子的學習乃至教育問題不聞不問,不和在家交流,也不陪自己的孩子玩……這種情況,實際上是這位先生在家里增加了自己獨處的時間。
當然,我聽到更多的是,父親或者母親抱怨孩子玩手機太多,要求我們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僅僅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利用互聯網。它并不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生存質量,它也可以成為我們逃避和隔離現實生活的工具。例如,我在上面所舉的例子,那些在家里有人過分玩手機的家庭,是否有一個高質量的生活呢?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多年前早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傾向》中就提出了“高技術”與“高感情”的平衡問題。我理解,奈斯比特所談這個所謂的“平衡”,就是指每一種影響巨大的新技術的普及,都對我們人格的狀態以及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術(High Teeh),不是指技術科學上一般意義的先進技術,而是指影響巨大的、熱議普及的新興技術。高感情,的英文原文是“High Touch”,Touch指觸覺; 觸感; 觸摸; 觸; 碰; 觸摸時的感覺等。它原來的意思應該是指每出現一種影響巨大的能夠影響我們生活狀態改變的重要技術,都會引起我們人與物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的一種變化,我們必須提升我們這方面的素質。如果翻譯為“高情感”,應該也可以,但如果我們從詮釋學的高度,意譯為“高通心”(更高水平的通心)更加準確,即更高水平的滿足“通心的黃金三要件”的行為:
1、清晰自己;
2、換位體驗;
3、有效影響。
這里的通心,既指狹義的通心,即人與人的通心,也指廣義的通心,即狹義通心以外的所有的通心,包括人與技術,人與物的通心。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我們的生存質量,并不取決于我們上網時間的多少,而是取決于我們上網的時間內,我們的充實性獨處在網絡獨處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我們的通心性交往在網絡交往中所占的比例。
四、如何看待“網蟲”?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解答這樣的疑惑:“網蟲”(上網時間超長者)與一般人相比,是更加封閉,還是更加開放?如果說他們封閉,他們坐在電腦旁,很方便地可以獲得全世界的信息,如果說他們開放,他們又似乎忽視了人生內容的多種多樣。我們能否說網蟲就一定是不好呢?
如果所謂的“網蟲”能夠在“高技術”與“高感情”上獲得平衡,他們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在做什么,準備如何發展,他們就是無可非議的。所謂取得平衡,就是首先指我們在新的形勢下更了解我們自己,更清楚我們需要做什么……簡言之,就是生活方式與時俱進,通心力與日俱增。
互聯網的出現,對人類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挑戰。盡管互聯網是一種新的工具,它提供了先進的獲取信息的手段,以及交往手段、交往機會,但它并不能夠直接增加人們的獨處能力、交往能力。所以有不少人把網絡稱為是“雙刃劍”。例如,中學生上網有助于他們進一步擴展自己的視野,擴大對外交流的空間。但另外一方面,網絡也使他們出現“網絡成癮”、“網絡孤獨”等問題。其實,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是這些中學生的心理缺乏關注。缺乏通心的愛。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的出現,并沒有使一些人的孤獨感(尤其是一些“網蟲”)減少多少。甚至相反,還有所增加。這也許是由于互聯網使人們在獨處時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甚至企圖利用互聯網發展自己,從而降低對于交往的看重。阿爾溫·托夫勒對這一點很有預見性:“產生孤獨瘟疫的一個原因,在與社會差異性的程度日益增長。我們采用使社會非群體化的辦法,用強調不同點而不是強調相同點的辦法,去幫助人們具有自己的個性,使每個人更接近于去充分發揮它的潛力。但是這也使人性的接觸,變得更為困難。因為人們越具有個性,就越難尋覓到一個具有與自己的興趣,準則,愛好完全相當的伴侶或愛人。朋友們也更難得來串門了。”(阿爾溫·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第431頁,朱志焱、潘琪、張炎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他還說:“蒙受孤單的苦楚,當然很難說是始自今天。但是現在孤獨是如此的普遍,竟然荒謬地變成人皆有之的經驗了。然而,集體生活不只限于要求在感情上滿足人與人的親密無間。它還要求個人與組織之間保持牢固的忠誠聯系。正像無數人失去同其他個人友誼一樣,他們今天同樣感到割斷了與他們作為組織機構一分子的關系。他們渴望得到哪些值得他們尊敬,愛護和效忠的組織機構?!?阿爾溫·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第430頁,朱志焱、潘琪、張炎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夠利用互聯網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網絡信息的特點有所把握。
當我們坐在電腦前,或者打開手機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信息爆炸的感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常常會感到眼花繚亂,不知所措,甚至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常常東看看,西看看,幾個小時過去,我們毫無所獲。于是,我們又常常更加焦慮、煩躁……
也許,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網絡綜合癥”。
為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對待信息的態度或者狀態。
對待信息,關鍵是如何獲取信息,選擇和消化信息。
這就需要對我們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我們的自我是什么?當你在紛至沓來的信息面前感到惶恐的時候,你不妨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今天到底需要做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我們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我們自己的清晰和了解,莫過于產生人生的“道路自信”。
如果你都產生道路自信了,你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了。
與你關系不大的信息,毫不猶豫地拋開它們!
與你關系不大不小的信息,快速地瀏覽它們!
顯然,關于信息的獲得,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的價值關鍵不在于它的量的多少,而在于它的質的高低。關鍵不是我們能夠接觸到多少信息,而是我們如何獲得對我們適合的信息。所謂“適合”,還不僅僅是指理論上對我們有益,還包括它是否適合我們的消化能力,我們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消化這些對我們有益的信息。如果一種信息再好,我們無法消化,它對于我們還是沒有什么意義。
五、心理學的使命
可以說,網絡正在把人類獨處和交往的方式、機會逐漸擴展到極端,把獲取信息、交往的成本減少到最低。正是由于如此,也就使人類在基本生存狀態上自身的問題更加突顯出來。在這里著重談談交往。以前人類交往的發展,主要是靠外在物質的工具的改進,例如,各種交通工具、郵政、電話等的改進。當互聯網出現后,外在物質工具的改進已經達到一個頂峰,人類交往的繼續發展目前面臨一個瓶頸,這個瓶頸就是人類自身交往能力的提升。
或者說,從木桶理論來看,如果把人類生存質量看成是一個由多塊木板構成的一個木桶,人類交往能力則是其中的最短一塊板。如果把人類交往能力看成是一個由多塊木板構成的一個木桶,通心力則是其中最短的一塊板。
當網絡無能為力之處,正是心理學家應該大展身手之時。
人類交往的目的之一是達成親密關系,享受親密關系。
例如,互聯網在擇偶的機會上已經顯示了很大的威力。通過互聯網,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在短時間內完成必要的篩選過程。但如果不具備通心力,就難以順利地完成這一過程。
例如,中央十頻道播放了一個節目,一位83歲的退休教授找到了一個58歲的退休醫生。整個過程時間很短,結果雙方都非常滿意。他們成功的原因在于:1、有互聯網這一先進的工具;2、他們具有必須的通心力。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互聯網只能夠增加交往的機會、減低交往的成本,不能夠提高交往的質量。交往的質量取決于通心力。如果通心力沒有跟上,互聯網也起不了作用。例如,通過互聯網的征婚就是這樣。通過互聯網的征婚盡管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成功率并不高。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人們還不能夠很好利用這一形式。
機會多了,但同時人的心也容易變花了。有的人擇偶就像猴子扳包谷,扳一個,丟一個。
人際關系產生的幸福感主要不是取決于交往的機會,而是人們自身的狀態。
在缺乏通心的情況下,人類的交流和交往的再容易、再多,也不能夠使人們有幸福感。交流機會無限多,如果不能夠通心,其交流的效果卻會等于零,甚至有負作用。
人類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從人類自身來看,就是缺乏通心的能力,或者說人類通心力的潛能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人類自身的問題有待解決,人類自身的素質有待提高。其中,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人類的交往能力以及通心力。這正是心理學大有可為之處。
比爾·蓋茨所說的“網上生活方式”,還應該包括“網上工作方式”。在我國,10.11億的網民使我們各種各樣的工作,都可以向網絡化發展。尤其是涉及溝通,甚至本身就是溝通的工作,例如咨詢服務,包括心理咨詢服務……那么,在這里關于心理學與“網上工作方式”就應該多一些探討。這需要另文討論。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