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增長在何方,企業如何在互聯網里面做提升
拋開大環境的變化,從互聯網企業自身來說,提升人效也是必要之舉。
前不久根據多家行業媒體報道,字節跳動旗下戰略投資部被解散,涉及員工約百人。字節 方面稱,戰略投資部員工將分散到各條業務線中,相關業務和團隊還在進行規劃討論。 同時,騰訊減持京東及東南亞“小騰訊”Sea、阿里巴巴退出優酷股東……互聯網巨頭大手筆“買買買”的策略似乎正在不斷收縮。
而原本通過戰略投資實現疆土擴充的互聯網公司,需要對增長點進行重新評估。當這條增長曲線變得不再突出,以字節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在2023年又將找到哪些新的增長路徑?
01 當“買買買”失效
行業變化莫測,而對于互聯網巨頭而言,針對某一熱門行業及時布局的最好辦法,便是花錢直接購買已經在行業中扎根的企業。通過資本力量采取企業并購或控股,互聯網巨頭能夠以最快速度掌握到該行業的優質資源。
透過資本,不難看出諸如共享單車、區塊鏈、元宇宙等熱門行業都逃不過互聯網巨頭的布局。
作為當下風頭最盛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字節跳動通過獨有的算法體系+復制裂變,打造出抖音、火山等超級APP強大的內容矩陣,被外界稱為“張一鳴的APP工廠”。在此基礎上,字節跳動同樣采取資本模式進行快速擴張,通過一系列戰略投資將業務延伸到游戲、電商、企服、教培、金融等多個領域。
從2023年以數百萬人民幣并購圖蟲網開始,字節跳動就開始利用戰略投資不斷開疆拓土。截至目前已累計投資數量超過200起,涉及文娛、地產、醫療、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
從投資節奏看,2023-2023年字節的投資數大致維持在10個、2023-2023年其投資數分別達到了18家、32家、41家和70家。從投資偏好看,戰略投資部前期比較注重與主營業務的關聯,用以補齊內容短板。這一階段,公司布局了較多的內容類媒體項目,比如極客公園、華爾街見聞、新榜、每天讀點故事、多說等資訊平臺和自媒體。
在教育板塊,字節先后收購AI學、清北網校、極課大數據等多個教育項目并給出教育業務的預算:“每年百億,持續五年”。但2023年隨著國家雙減政策,導致字節的教育業務遭遇較大影響。
在游戲板塊,本身并無游戲基因的字節通過戰略投資獲得業務能力。根據Tech星球報道,2023年游戲業務為字節跳動來40-50億元的營收,成為公司第四大收入板塊,去年3月更是以40億美元天價收購沐瞳游戲。
此外,在新消費領域字節投資了Manner咖啡、懶熊火鍋等項目;在醫療領域投資了美中宜和、愛瑞奇跡等項目;在互聯網工具領域投資了石墨文檔、堅果云等項目……僅在2023年開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字節就投資了5家企業。能夠看出,字節在內容和短視頻等核心業務穩固布局的基礎上,不斷以多點開花的策略的確為其找到了新增長點。
如果不是突然裁撤戰投部,能夠預見字節在今年依舊會出現新的投資高峰。
02 逐漸收緊的增長通道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短視頻用戶的規模已達8.88億。另一方面,作為字節跳動的拳頭產品,抖音APP的DAU(日活躍用戶人數)已經突破6億;根據去年四季度數據,快手主站與極速版合計達到3.6億的DAU。
不難看出根據用戶規模,短視頻領域增長空間基本已經見頂,MAU(月活躍用戶人數)增長已接近天花板,整個行業的閱讀活躍用戶也漸趨飽和,未來核心要看MAU向DAU的轉化與留存。這同樣也是騰訊、阿里、京東等其他互聯網巨頭所面臨的問題,公司要想維持高速的營收增長,就必須輸入新的血液,而投資就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戰略投資是大廠突破市場天花板的一個絕佳手段,有數據顯示,騰訊2023年對大約10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收益便增加了1200億美元。
但另一方面,2023年以來在國家政策影響下,互聯網行業逐漸迎來收緊:去年6月起《數據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個人信息保護法》陸續實施。同時反壟斷指南等政策相繼出臺,APP侵害用戶權益及互聯網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深入推進,加速互聯網企業合規發展進程。
2023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嚴格規范平臺企業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落實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嚴格審查股東資質,加強穿透式監管,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和關聯交易管理。嚴格規范平臺企業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督促平臺企業及其控股、參股金融機構嚴格落實資本金和杠桿率要求。
其中多項內容直指互聯網戰略投資,不少業界內人士認為,這一信號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國家持續對互聯網巨頭收緊的大方向。盡管官方尚未證實,但有關大廠投資失速的話題已十分火熱。如果按照消息中“平臺用戶超過1億或去年營收超100億的企業的上市及投融資活動需要進行前置審批”的政策標準,騰訊、阿里、京東、美團甚至小米的戰投部門,都將受到影響。
相對應的,騰訊方面目前已經接連減持了京東和Sea Ltd的股份,特別是對于京東的減持幾近清倉,騰訊還放棄了投票權不參與決策。阿里張勇也退出微博董事會,一批互聯網巨頭們接連“疏遠”被投企業……不難看出,在國家反壟斷的背景之下,互聯網巨頭正在失去一個重要增長點。
03 尋找下一個增長點
應對這一行業變化,一些互聯網巨頭已經開始嘗試變化,其中之一便是將原本獨立出資的形式轉化為GP身份,成為更加純粹的私募基金。通過私募股權基金的身份,以正規軍的身份進行投融資。
從近半年以來在中基協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數量變化可以看出一些變化:包括華為旗下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小米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六零(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字節跳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紛紛轉化為GP。
但是結合當下整體環境及國家指向,不難看出互聯網已經過了瘋狂增長的“黃金時代”。2023年一級市場投資來看,以硬科技、人工智能、醫療大健康將是主要的投資陣地,而模式創新類型項目迎來了低潮期。
同時隨著近兩年以來國內外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定義和觀念也正發生變化。比如互聯網企業到底是不是科技企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創新?由于平臺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互聯網+的所謂商業模式創新,還有沒有必要?
在數字經濟大發展、政策環境整體向好的同時,2023年消費領域互聯網平臺帶來的壟斷、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也將持續受到監管部門關注。反壟斷的目的并非限制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而是創造公平的競爭性市場環境、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引導資本向技術創新而非簡單模式創新流動。
就這一點判斷,互聯網行業仍然充滿發展機遇。而唯一確定的是,互聯網企業更應關注“脫虛向實”充分利用數據優勢服務于生產端的價值創造,構建經濟產生數據、數據賦能經濟的良性循環生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