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虧的人,會變得更加老實。

1

阿里動作頻頻

外灘峰會上的那次驚人言論之后,馬云長期隱匿在公眾的視野之外,連帶著他創立的阿里系,也收起鋒芒,日益走向低調。

但就在最近,阿里的大動作卻接連不斷。

第一件事,關于上市公司。

7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董事會已授權公司管理層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改變上市地位為主要上市。

在這之前,阿里在港交所屬于二次上市,也就是將紐交所股票存托憑證轉移到香港進行交易。換句話說,港交所只作為阿里的一個附屬交易渠道。

而這一次完成雙重上市流程后,阿里的港股和美股相當于獨立的上市主體,可以享受港股通帶來的增量資金,估值將迎來進一步上漲。

更重要的是,在中美關系變幻莫測的背景下,中概股始終提心吊膽,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滴滴。關于這一點,阿里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就看得很明白——

增加香港同時作為第一上市地,以此讓更廣泛多元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國和亞太其他地區的阿里巴巴數字生態參與者,能共享阿里巴巴的成長和未來。

更關鍵的是這句——

香港也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的起點,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和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

第二件事,關于合伙人。

在阿里內部,合伙人是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除了創始人馬云,阿里的重量級元老蔡崇信、彭蕾、張勇等都在里邊。阿里合伙人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集團相關事務。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相當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司董事會。

但在今年最新披露的阿里合伙人名單里,有9個人消失了。

我仔細看了名單,消失的人里,除了此前被曝出軌網紅的蔣凡,絕大多數都是螞蟻金服的高管,例如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CTO倪行軍、CPO曾松柏等。

按照阿里最新的《合伙協議》,合伙人應由阿里巴巴集團人士擔任。這也意味著,業務剝離后,阿里和螞蟻的“分家”之路越走越遠。

第三件事,關于團隊。

根據瑞恩資本的消息,阿里巴巴將對戰略投資部門展開大調整——

將投資團隊從110人縮減至約70 人,主要涉及中高層人員。

這事得到了《科創板日報》的佐證,有接近阿里的人士承認“確有此事,主要是市場原因”,報道中還透露了一個消息——

現在分管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部的是阿里CFO徐宏,原先的負責人武衛基本處于退休狀態。

幾乎同一時間,阿里做出三個大動作:雙重上市、合伙人洗牌、縮減投資部門,這個互聯網巨頭,嗅到了什么?

2

阿里系,正在不斷“變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阿里這些年投資戰略的變化。

2023年,阿里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大變革,成立了25個事業部,投資業務全部集中到“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也正是從那時起,阿里徹底轉變為戰略投資者。

根據新財富的統計,在這數年間,阿里通過5000億以上的資金,構筑了一個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5年間膨脹了10倍。這個投資版圖的規模,甚至超過一座一線城市,要知道,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也才2.8萬億。

除此之外,新財富的統計還展現出一張不為人知的投資地圖——

全球586家獨角獸公司中,阿里系(阿里、螞蟻、云鋒)投資了44家,占據1/13。

當時,阿里巴巴自身市值5.6萬億元,參控股的上市公司總市值4萬億元,投資的獨角獸總估值1.2萬億元,合計高達10.8萬億元。

▲圖源新財富

更值得關注的是,阿里的資本力量遍布傳媒界。2023年6月,根據野馬財經的統計,2023年以來,憑借直接、間接、關聯公司、個人入股等諸多方式,阿里系投資入股的傳媒公司有——

93家。

也正因此,馬云還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的默多克,說他是中國的傳媒大亨。

阿里系這張巨大的投資版圖,透過螞蟻集團也可見一斑。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8月31日,螞蟻集團就發生了近200次投資,涵蓋出行、房產、餐飲、傳媒、人工智能等二十多個領域,總投資金額高達3000億元。

▲螞蟻金服中國大陸投資版圖,圖源新時代證券

毫不夸張地說,阿里系的資本觸角已經延伸到我們衣食住行的各個角落。但你可能想不到是,這個巨無霸,正在主動變小。

Dealogic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3年期間,阿里巴巴平均每年進行約44筆投資,在2023年更達到歷史高位的70筆交易,總額達540億美元。但2023年以來,阿里——

僅進行了9項投資,約52億美元。

這一點在螞蟻集團體現得更為明顯。IT桔子此前數據顯示,螞蟻集團共參與投資企業191家。2023年甚至參與了65起投資事件,總投資額達到789.45億元。

但到了2023年,螞蟻集團參與的投資事件只有20起,總投資金額182.27億元——

不足2023年的三分之一。

▲螞蟻集團2023-2023年投資數據,來源IT桔子

減少新投資之外,阿里系還在縮減已有的投資版圖——

退出了對光線傳媒、芒果超媒、36氪、財新傳媒、博雅天下等部分或全部投資,投資金額同比下降27.4%。

就連螞蟻集團最核心的業務,也從原有螞蟻的體系中分離出來,放到螞蟻消金公司當中。

這家新公司里,國家的股權占比提升到了25%,位列第二大股東,螞蟻不再只是馬云的螞蟻。

毫無疑問,阿里系的投資地圖,正在有意識地縮小。

3

互聯網的盡頭是放貸?

阿里的動作,不是偶然。在反壟斷的監管下,阿里這種互聯網巨頭的投資需要經過申報,以確保無壟斷風險。

更重要的是,外灘事件后一連串處罰的到來,阿里系也怕了——

馬云被四部委約談,螞蟻集團IPO被暫緩,阿里被反壟斷調查罰款182億元、湖畔大學被傳停止招生……

短短半年,電商教父就跌落神壇,沉默不語。就在這個月,阿里還因為壟斷行為領到了市場監管總局的5張罰單,罰款250萬元。

面臨同樣問題的,不止阿里一家。此前就有媒體發現——

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廠,都有放貸業務。

從支付寶、微博、美團、餓了么,到愛奇藝、芒果TV、WPS、美顏相機、馬蜂窩、京東、百度……那些耳熟能詳的APP,都想給你放貸。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餓了么,不僅自家有網貸平臺,還幫國美、蘇寧、360、拍拍貸等第三方借款產品引流,真是一貸更比一貸強。

還有靠校園貸起家的趣店羅老板,現在進軍直播買菜,但根據第一財經的調查,他的預制菜業務背后,同樣是向加盟商放貸。

這些網貸,利息都不低。以360借條為例,根據此前新流財經的報道,曾有用戶投訴,在360借條上根據“30天免息”申請的3200元借款,提前還款的情況下,一共需要還款3824元。

根據IRR計算,該筆借款的實際年化利率已經高達237%。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360借條“高利率陷阱”的投訴隨處可見。甚至有投訴者表示——

只用3小時竟然收取12個月利息,這比高利貸還可怕。

被高利率折磨的借貸者一旦有想賴賬的苗頭,便會迎來暴力催收。還有網友總結了360借條的催款套路:去家里催收、嚇唬、騷擾電話、人工不協商不處理、利息使勁漲。

能夠大肆放貸的背后,正是因為這些互聯網平臺早早搶占了“數字山頭”,在各自所在的領域擁有了壟斷的實力。

如果任由這些互聯網巨頭的版圖發展下去,在一場場投資、并購中,普通人的時間、信息和金錢,都會向它們加速集中。

人們陡然發現,互聯網巨頭們用電商搞垮了實體小店,用網約車搶了出租車的飯碗,用外賣流量入口綁架了餐飲店老板,還要用資本補貼下的送菜服務逼死菜市場小攤販。

到最后,那些被擠垮的小老板、小商販、小生意人……變成了快遞員、外賣員、滴滴司機和送菜員。

大家失去了一切,變成了互聯網巨頭的打工人。

4

尾聲

說起來,互聯網巨頭們一度是國人眼里的“希望”。

無論是電商平臺購物帶來的方便,還是支付方式帶來的變革,都在很大程度上為它們贏得了社會輿論的支持。但當它們變成無所不在的壟斷力量和放貸高手之后,人們便開始警惕起來。

國家也開始發現,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利潤更多來自于“租金”,而不是真正的社會價值增長。前段時間有張圖很火,一家蘋果的市值,就遠超中國前100家科技與互聯網公司。這一點,值得巨頭們反思。

高層也看到了這一點,從螞蟻上市擱淺開始,一個個反壟斷的重錘,接連砸向互聯網巨頭們。就在昨天,高層會議又給出了明確方向——

要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對平臺經濟實施常態化監管,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

釋放的信號非常明顯——

到年底,要完成對互聯網行業的整改。

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就是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可以預見,未來這半年,將是互聯網反壟斷的沖刺期。

現在回過頭來看阿里近期的大動作:雙重上市、合伙人洗牌、縮減投資部門,其實都指向同一個目標——

擁抱監管,響應號召,減少壟斷。

這一次,嗅到信號的馬云和阿里,總算是提前布局了一回。此時此刻,我對曹德旺那句話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中國做企業,一定要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