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敬告青年》有感

徐州醫科大學 張強

陳獨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洋洋灑灑三千多字,無不從字里行間感受出陳老對當時的青年人給予極大的肯定以及對青年們的期待。青年如初春,像早晨的太陽,青年時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一個時間段。但正是處在這個思想萌發的時期,青年更需要一個指引人將其引導上正確的道路。

陳老在《敬告青年》提出了六個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在這里我簡單地談談前三點的積極意義。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上個世紀初,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人不僅要受封建勢力的壓迫,還要受到西方列強的迫害。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少年說》中說到: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館邊棰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我們青年應當做什么——掙開束縛以求自主。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我們的行動扭轉民族命運而不是在強敵面前卑躬屈膝。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長期的閉關鎖國使得統治者難以放眼看世界而局限了認知,更別說那些處于底層的百姓。時代的洪流不會因我們的踟躕不前而停滯。當面對強大的西方侵略者時,肉弱強食的叢林法則在這片土地上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只有不斷追求進步,走在時代的前沿,才不會任人宰割。

進取的而非隱退的,陳老在這里拿了古代隱居之人做了一個例子,隱居確有其可貴之處,但不可一概而論,古人更多崇尚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們并非不愿進取而隱退,而是不想讓官場的名利紛爭玷污了他們的志向。而二十世紀初,內憂外患,國之將亡,隱退不是自我的實現而更像是對現實的逃避,我們需要的是有人站起來,高喊一聲,叫醒沉睡已久的民族魂魄!

今日的青年所處的時代環境與當年是截然不同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可以享用,但我們仍應當好好珍惜前人用汗血奮斗而來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樹立自主、進步、進取的思想,用我們的行動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發揮青年的朝陽之力,吾輩少年當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