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在推廣上嘗試過很多種辦法,但效果都很差,就算換了定位、方向依然手足無措,那么究竟該如何做?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在推廣上“失足”的原因有哪些?

據我們了解,推廣無法進行下去,無外乎是因為這幾個方面:

1.入手太晚

2.選錯方向

3.低估難度

下面,我們將逐一分析。

一、入手太晚

什么時候做推廣?

在產品構思的階段,就要開始推廣了。

這個階段推廣的目的,是驗證。通過最快速的方式驗證產品方案,驗證CAC,驗證LTV,驗證用戶留存率和推薦意愿。驗證的維度越多,時間越早,彎路走的就越少,資源浪費也越少。

比如,我們當時完全可以申請一個其他奪寶產品推廣渠道的身份,用自身資源導一波量,估一下CAC和LTV的水平。

那些辛辛苦苦做上線,卻一推就死的產品,往往都跳過了驗證階段。這就是所謂的入手太晚。

二、選錯方向

推廣在大方向上分為三類:渠道、內容、邀請。

渠道,指通過購買流量獲取曝光和新增;

內容,指在UGC平臺投放軟文;

邀請,指通過老用戶分享獲取新用戶。

但關鍵在于,你要選擇哪個方向主攻?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思考另一個問題,從完全陌生到體驗產品,用戶發生了哪些變化?

如果你有過向身邊好友推薦產品的精力,你會發現他們拒絕的核心原因往往只有兩個:聽不懂,不敢用。

這兩個原因,其實對應著兩大門檻,認知門檻和信任門檻。

從完全陌生到體驗產品,用戶跨越了這兩大門檻。

將兩個門檻按維度模型分組,產品被分為四類。而這四類產品對應的推廣方式,則全然不同。

1、低信任×高認知=內容推廣

對于這類產品,內容是最好的獲客方式。通過內容,將產品的模式、功能和愿景解釋清楚。

2.高信任×低認知=分享推廣

低認知門檻意味著分享門檻低,用戶不用磨破嘴皮子解釋產品是怎么回事。背書則解決了高信任門檻的問題。

3.低信任×低門檻=渠道推廣

網易新聞、今日頭條、墨跡天氣等工具類產品,及大多數的免費產品,則是低信任門檻,低認知門檻。這意味著他們只需要做大量的曝光,就能獲得用戶。

4.高信任×高認知=展會地推

如果你發現 to C 產品在這個象限,那應該是做早了,較大可能成為先烈。

這個領域多是一些 to B 產品,一般通過展會、地推等方式拓展用戶。

5、產品的門檻是可變的

產品所處的象限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運營手段的升級,產品功能的改變,產品的認知門檻和信任門檻,也在不斷變化。

順手解答一個困惑,為什么這兩年個人微信公眾號越來越值錢?

因為在所有渠道中,幾乎只有個人微信公眾號能解決高認知門檻、高信任門檻的問題。

三、低估難度

低估難度的問題,在內容推廣方向尤其嚴重。很多人以為隨便發發帖,用戶就嘩啦啦的來了,最后卻發現效果很差。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社區都有著自己的顯性和隱性的規則。而掌握這些規則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去試錯。

在這我舉個自己嘗試運營知乎賬號的例子。

這次嘗試前后花了大約3周時間,總共投入10小時左右。

做內容推廣,最要緊的是弄清UGC產品的規則。我首先研究了下知乎的分發機制,知乎的信息流主要包含三類:

關注問題的新答案

關注用戶點贊、收藏的答案

關注領域贊數上升較快的新答案

我的核心目標是為了獲取精準的曝光,量級越大越好。計劃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四、總結

因此,在產品策劃是就要開始進行推廣了,通過推廣驗證盡可能多的維度,采取更靈活的解決方式,可以采取帶推廣競品,或者做Demo,盡可能早的通過運營方式手動支持,才能少走彎路。

其次分析產品特性,確定推廣方向。要結合產品本身,判斷用戶能接受的認知門檻與信任門檻,選擇最合適的方向進行投入。

比如在渠道方面,渠道推廣,起量快,量大穩定。適合信任門檻、低認知門檻類產品;內容推廣,起量慢,量小穩定。適合低信任門檻,高認知門檻的產品;分享量級,起量慢,量級取決于戶體量。適合高信任門檻、低認知門檻的產品;通過運營手段和產品升級,產品可以降低某個門檻,完成象限的遷移。

最后是要利用資源,如果是做內容推廣,就要準備好人力、物力以及耐心,無論是何種自媒體平臺,想要運營好都有一定的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