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2023浦江創新論壇·創新創業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黃震和萬科集團創始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先后演講。

“我要回應一下院士講話,低碳創業確實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賽道,可謂機遇巨大。”王石在開場白時說,“黃院士剛才講,低碳技術孕育著數百萬億元的國內市場,我估計是在400萬億元以上。”

不創業“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社會”

2023浦江創新論壇的主題是“低碳:全球創新新使命”。黃震在演講中指出,在“雙碳”國家戰略下,我國能源結構將發生一系列變革:新能源將從補充能源走向主體能源,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再電氣化將成為碳中和的重要路徑。“碳中和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將引發數百萬億元的投資與產業機遇,催生一批新技術、新行業和新商業模式。誰在低碳技術創新中領先,誰就是新賽道上的領跑者。”

在這條新賽道上,王石是一位“老弄潮兒”。“我是2023年退休的,萬科給了我董事會名譽主席頭銜。”這位企業家笑道,“2023年9月,中國領導人向世界作出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我聽到這個消息的瞬間,決定再次創業,做‘碳中和社區’。”

王石的朋友勸他:“你已功成名就,何必‘歸零’再出發?”對此,這位七旬老人回答:“怎么‘歸零’了?我有豐富的創業經歷和人脈資源,這些資源不用起來,我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社會!我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受益者,理應投身‘雙碳’大潮,回饋社會。”

2023年,他創立了投資基金和實業公司。之所以資本和實業兩手抓,是因為碳中和不僅需要新技術和新設備,也需要大量資金。“據測算,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至少需要投入130萬億元人民幣。我估計是在400萬億元以上。”王石在演講中說。這個估算與黃震的說法吻合,黃震預測,碳中和將引發數百萬億元的投資與產業機遇。

據介紹,王石在籌建的兩個綠色碳中和基金,一個規模50億元,另一個規模15億元。他還發起了香港交易所SPAC上市公司,以碳中和企業為合并標的,目前已通過聆訊。

“碳中和社區”將實現100%綠電覆蓋

去年初到今年2月,他選擇了上海、深圳、揚州、鄂爾多斯4座城市的標的社區作為“碳中和社區”候選項目。原計劃從上海起步,但因為疫情,首先啟動更新改造的項目落在了深圳。這個項目在深圳鹽田區大梅沙,今年6月開工。改造項目分兩個片區:一個是靠海邊的居住區,共407戶,有居民1000人左右;另一個占地6.2公頃,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2500人在此辦公或學習。

這兩個物理空間不連在一起的項目,利用“虛擬電廠”技術,可通過能源互聯網連在一起,構成一個融辦公、學習、居住、休閑和運動于一體的“碳中和社區”。據介紹,“虛擬電廠”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和軟件,實現分布式供能的電力系統,可以為配電網和輸電網提供管理和輔助服務。

深圳“碳中和社區”一期改造項目的面積為1.6萬平方米。微電網采用數字化智慧控制系統,產生的“綠電”供應比例達到85%。預計2023年二期改造完成后,將實現100%“綠電”覆蓋。據測算,一期改造項目將使建筑的綜合節能率達到85%。

王石告訴聽眾,整個社區的綠化率為75%,“蜜蜂采蜜,蝴蝶飛舞,生機盎然”。社區綠化的改造目標,是實現屋頂花園里生物物種的本地化。花園的土壤肥料來自小區的有機質垃圾,通過循環利用,保證有機質垃圾零廢棄。

“盡管受疫情影響,我們爭取今年10月完成一期改造項目。歡迎大家屆時來深圳考察這個‘碳中和社區’。”論壇上,王石向聽眾發出了邀請。在這位企業家看來,疫情帶來了不確定性,然而對低碳創業者來說,“心態、行動力和執念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