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頻繁聊天”會發生什么(分析微信中發生的愛情故事)
這個話題又上熱搜了:頻繁的聊天,會出現戀愛的錯覺嗎?
有很多網友參與討論,大多數人的觀點是:“因為聊天產生的愛情,不一定是真實的。”
人生的三大錯覺是什么?
他喜歡你,有人敲門,手機震動。
我們很容易放大別人對我們的情感,誤以為別人靠近我們,就是喜歡我們。
實際上,這樣的好感,很多時候是靠不住的。
-01
聊天時間久了,為什么會產生好感?
第一:單純接觸效應
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可以理解為:
隨著兩個人接觸的時間和頻率越多,那么兩個人之間的好感度就會上升。
即使你之前對這個人的印象比較糟糕,但隨著你們兩個人相處的次數增加,進一步了解以后,你會發現自己好像沒有那么討厭這個人了。
網上有個段子:
快遞員每天幫女生傳遞她跟異地戀男友之間的信件,在幫助女生傳遞了上百封情書后,女生選擇跟快遞員結婚了。
雖然是個段子,但卻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心理學概念。
越是頻繁接觸的人,我們就越容易對其產生好感。
而一個人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每天跟你聊天,噓寒問暖,這就給你孤獨的內心,起到很大的安慰作用。
如何走進一個人的內心?
那就在對方最孤獨無助的時候,成為他最堅定的“傾聽者”吧。
第二:分享欲會增加兩個人的信任度
心理學上還有個概念,叫“社會分享理論”。
可以理解為:兩個人分享話題的深度,決定了兩個人之間的關系。
舉個例子:
你跟陌生人在一個站臺等車,你們之間最大的交集,無非就是“問路”;更多的時候,你會跟陌生人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
而你面對同事,也只是會隨便聊聊八卦,聊聊工作,不會聊自己的私人問題。
但你跟好朋友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肆無忌憚,毫無顧忌。
面對喜歡的人,我們也會如此。
會不受控制地跟對方分享有關自己的一切,哪怕是自己是囧事,也毫不在乎。
隨著兩個人分享的話題越來越有深度,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深,那么兩個人的感情也就隨之加深。
自我暴露程度高,會增加兩個人的信任度;而信任感增加,又會進一步增進彼此的感情。
第三:習慣產生與“濾鏡效應”
你知道嗎?
隔著手機屏幕,跟對方每天微信聊天,會讓我們下意識地給對方貼上一層“神秘感”的面紗。
隔著屏幕,當你逐漸對他產生依賴的時候,對方發給你一張自拍,就可能調動你的情緒,讓你心跳加速。
你會想:“他肯定喜歡我,要不然為什么會給我發自拍?”
你會過度美化對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比如你們給彼此起的曖昧的昵稱,給對方發的表情包等等,這些行為都是一種“濾鏡和美化”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當聊天超過一定頻率,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02
別被“網聊”來的感情騙了
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和異性頻繁聊天,會產生戀愛錯覺嗎?”
其中,有63%的人表示,會產生戀愛錯覺。
這個數據說明,大多數人都無法抵擋頻繁聊天帶來的戀愛錯覺。
如果兩個人都是單身,那么頻繁聊天必定會產生愛意,只需要一個契機,兩個人就能確定戀愛關系。
如果兩個人都處于不幸的感情或婚姻中,也會因為頻繁聊天,導致彼此心猿意馬。
這樣的感覺,更多是一種激情;當激情產生時,我們會有種“上頭了”的感覺。
而本質上,是因為你體內多巴胺與荷爾蒙分泌時,帶給你的情緒波動,導致你怦然心動。
戀愛的錯覺和戀愛關系的區別也在于此。
戀愛錯覺,更多是我們情緒的波動;戀愛關系,則是兩個人之間篤定的情感和人生聯結。
如果你此刻是單身,并且總是感覺到無聊,孤獨。
那么,出現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異性,保持一定頻率聊天,你都會喜歡上對方。
如果你每天同時跟10個人聊天,那你就產生了10份感情,累不累啊?
如果此刻你正在跟異性“頻繁聊天”,該怎么辦?
首先,暫停聊天。
暫停的目的,是確認你內心對他的感情到底是喜歡還是新鮮感。
如果超過幾天不聊天,你能適應,也沒有多難過,就說明你并不喜歡他。
反之,如果你很難過,悲傷,那就說明你已經陷進去了。
其次,跟其他人保持溝通。
跟別人保持同樣頻率的溝通,是為了測試你是否會對他人產生好感。
如果同樣產生了好感,就說明這樣的愛是不靠譜的。
如果你的感情,全都留給了第一個陪你聊天的人,那就是喜歡。
頻繁聊天的結果有兩個:
要么確定戀愛關系,要么失去了新鮮感后,從對方的生活里消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