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自媒體,應該從2023年就開始了,但那時候完全是無意識的,是工作范疇之內的,我甚至不知道它叫“自媒體”。

在私企,做企業宣傳,是隨大流的,人家都做,你不做,就太落伍了,消費者也質疑。于是注冊了兩個公眾號:一個官方認證,屬于企業;另一個是我個人身份認證的,屬于“私有公用”。

在私企做自媒體,完全沒有自主性的,純粹的企業宣傳,沒有點擊率;寫軟文呢,不小心就是坑。以我個人名義注冊的那個號,5年累計被處罰33次(就是刪除),沒有被封過號。兩個號的粉絲分別都是8000多。

做兩個公眾號,其實我真正操作過的就是一兩篇,完全就是新鮮、過過癮。我主要是做方向性的指導、審閱把關。因為,還兼著別的工作。說白了,我就是一個擔責任的,出了問題,我是第一責任人。

企業的號,真的不好做,也許是水平能力問題,也許企業還不夠大,折騰幾年,兩個號的粉絲都沒過萬。

我真正自己開始做,就是今年4月加入頭條,5月“小紅書”,7月“百家號”,捎帶手“知乎”。

1、百家號:

多年前就有百度賬號,主要是下載和百度文庫,上了頭條才知道有“百家號”,就注冊了一個,把頭條上的一些文章搬過去,也做了“子母號”鏈接,一周漲粉80,半個月就被收回“原創”標志,到現在也沒恢復,等于是廢了。什么原因呢?我引用的一些照片是朋友給的,有可能是國外網站使用過的。另外,在他們家發視頻,后面的黑場時間長一點就扣分,封面圖不清晰也扣分,感覺還不如不發。目前,只在那里發一些寵物的視頻,和動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一個多月的收入大約10元。

2、小紅書:

白富美的天下,吃喝玩樂大行其道。本人形象不是很差,打扮一下也能混個眼緣,而且我平時喜歡買衣服,至今一次沒穿過的還有好幾身。拍了幾天,也收獲一些贊,但是感覺很沒意思。現在就發寵物的日常。沒有任何收益。

3、知乎:

基本都是頭條發了就找過去,也沒什么影響力。沒有任何收益。

具體對照:微信公眾號PK今日頭條

由于企業換領導,我不再負責宣傳,屬于“閑置人員”,屬于企業的那個號被收歸別人管,我自己名義注冊的,就歸了我個人。

但是,我一直很糾結,使用不使用它的問題。畢竟當初是企業的名氣吸引的粉絲。就這么閑置了一年多,今年8月15日,我才第一次個人使用,發了一篇公益性的文章,有關抗日的。單位的領導沒有異議,我又發了兩條。

今后一段時間,在這個號上我只發“公益”性質的,每月一兩篇,過幾個月,繼續留下的粉絲,我覺得是屬于我個人了。

1、粉絲數量:

微信公號差不多兩年沒有更新,原來8600的粉絲,還有8300,發了文之后,又漲了30個。

今日頭條,大約2023年4月10左右進入

2、總收益:

公眾號收益是3年的累計(都歸了公的,我為了避嫌綁了別人的銀行卡,現在剛更換成我個人的)

頭條的5個月:

粉絲與收益的比率為:

微信公號:8324(人)/7426(元)/36(月)=0.0311

頭 條 號:2434(人)/503(元)/5(月)=0.9677

3、同一篇文章(抗日的),同一天的收益:

微信號,加了“原創”:

頭條號,沒有加“原創”:

4、同一篇文章的千次閱讀金額:

微信公眾號:見上上圖:8.57元,是原創

頭條號:最高的一天0.9元,因為不是原創。我有一篇原創,最高的一天千次閱讀6.8元

結論:對于本人來說,當然是頭條號最香。

收益最高的一篇文章:

收益最高的一條微頭條:

頭條的優勢在哪里?

用戶多,而且是開放性的,好的內容可以推薦粉絲以外的人群。我有一篇最好成績180萬展現量;

公眾號都是推薦粉絲,其中大部分看一眼題目都懶得打開,更別說推薦更多的人。我們曾經有一篇20多萬閱讀的,最后被刪除。其他過萬的閱讀很少。

評價機制相對公正:

大V自帶流量,展現量很高,其實我們普通人也不必感到不平,大V也是在各自的領域有了成就的,也能給平臺帶來流量;

但是普通人趕對了腳步、選好了題材,也能一夜成名。普普通通的創作者,能夠持之以恒,堅持三年,也會成為“中V”;

每天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我覺得這一點是最吸引人的,所以,我在這個平臺占用的時間最多。

個人感受:

1、我大概不能做到以自媒體收入養家,只能是“票友”。

2、再好的平臺,我也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上面,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看書,而且只看紙質版的書。

您是如何對待幾個自媒體平臺?您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是哪個?歡迎大家討論。

#自媒體創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