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前同事,女的,90后,做行政,以前嘰嘰喳喳很喜歡熱鬧,朋友圈一天至少發3條!但是去另一個公司做主管之后就再也沒怎么發朋友圈了,我一度以為她把我屏蔽了。直到上周她約我吃飯,才跟我講不能發圈的原因。

我們行政部以前小姑娘叫Ann, 中文名字里也帶著一個“安”字,我們私下里都叫她安安。安安是個非常活潑的姑娘,經常不見其人,但聞其聲,還沒跑進辦公室,爽朗的笑聲先闖進來了。

有些人,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抹陽光,太陽不出來也能過,但是連續好幾天不出來,總感覺哪里不對。安安剛辭職那會兒,我們很多同事都這么覺得,可惜她是辭職不是請假。

辭職之后的安安變化很大,因為物理距離已經拉遠,所以我們最直觀的感受是,看不到她的朋友圈了。安安的朋友圈就如她本人一樣熱鬧,她很喜歡分享,看到好看的書要分享,去旅游要分享,美食也要分享,上班之前要風險,加班也要分享,公司活動更是少不了她。

反正每次公司搞活動,她都是拍照-修圖-朋友圈第一人,我們遇到不得不發的朋友圈,只要從她那里抄一下作業就可以了。

有時候一天發三條,有時候一天發五六條,取決于她遇到了多少高興的事情——一般她只發高興的,不發難過的,不會傳播負面情緒。這也是為什么她發加班相關的朋友圈時,領導一點都不反感,反而會給她點個夜宵的原因。

不過辭職去了另一家公司的安安,感覺安靜地一點兒都不像她了。朋友圈幾乎是空的,本來沒有時間限制的朋友圈也設置了一個月可見,偶爾發的都是轉發公司的“新聞資訊”,比如公司又有了什么新產品,比如公司又獲得了什么榮譽,比如某某領導去他們公司蒞臨指導了,等等,反正就是“再也沒有欲望點開系列”。

我唯一一次點開,是想看看里面有沒有安安,但是沒有,所以就只看她轉發,不會去點開來看里面到底寫了什么。

唉,有的時候我會想,安安是不是把我分組可見了,我們以前可是還挺要好的啊,果真是辭職如斷交,誰也不認識誰?

分組可見,就是有些信息只有選中的人或者組才能看見,其他人看不見。

結果上周安安主動說要請我吃飯,我說,“喲,你怎么想起我來了。”

安安說,“汪姐,我有點工作上的問題想要咨詢你。”

然后我們就約在一家川菜館。

我提前五分鐘到了,還沒點好菜(一方面我不太擅長點菜,另一方面應該是請客吃飯的人來點,而不是被請的人來點,點多點少都有點尷尬),安安就踩著歡快的步伐來了——是的,不僅僅是她的聲音,其實連她腳踩高跟鞋的聲音,我都能辨別出來,跟別人的腳步聲都不一樣。

我轉頭去看,果然是她——比之前更加成熟了,脫去了年輕姑娘的稚氣,增加了一絲韻味。穿衣服也不再是以前那種粉粉白白的裙子,而是穿了一身黑色的西裝連衣裙。才二十六七的姑娘,當了行政主管確實不大一樣了。

然后我問安安,“你怎么回事,換了工作人都變得神秘兮兮的。”

安安說,“怎么會呢?”

我說,“你看你朋友圈都不更新了,那可是我的快樂源泉啊。你現在發的都是些什么牛鬼神蛇。”其實,快樂是可以感染的,以前看到安安曬美食,我也會想吃,然后就想著什么時候去吃,吃完了也會感到高興和滿足。這種情緒上的感染,是比較感性的,不太能量化的。

安安說,“我跟你講,我上班第一天就被人事約去談話了,噓!”

安安有點神秘,好像邊上有誰要偷聽我們講話一樣。我們約的地方倒確實離她的新公司不遠。她說,“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所以我現在已經失去了朋友圈自由了。”

我說,“不至于吧?”

安安卻表示很無奈,她說,“我第一天就拍了新的工牌,然后拍了中飯,下午就被人找去了。你知道我們人事行政經理怎么說的嗎,她說,你不是很忙嗎?那我肯定搖頭,第一天進公司,又是主管的崗位,肯定不會很輕松啊,本來行政就有很多管理制度,所以我大半天都埋在電腦前,吃中飯的時候都在研究。但是你知道她怎么說嗎?她說,上班的時候最好不要發朋友圈,下班時間也少發與工作無關的朋友圈,你現在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是公司的重要人員。”

安安說,她后來仔細琢磨,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上班時間不要發朋友圈,因為微信是私人的社交工具。

第二,下班時間也不要發工作不相關的朋友圈,說白了,就是個人信息都不要發。

第三,你不僅僅是你自己,因為還代表了公司的立場,一言一行,在公司相關利益方眼里。

安安說,她似懂非懂,反正聽領導的話,肯定是沒錯的,衡量之下,她居然放棄了朋友圈經營。

我說,“那也不用放棄啊,你可以屏蔽領導嘛。”

安安說,“不不不,這種做法肯定是錯誤的,我聽其他同事講,有一次她發朋友圈屏蔽了領導,但沒有屏蔽所有同事,所以第二天領導問她,為什么要屏蔽她,是不是對她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