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為什么可以成為河南第二大城市?具體的原因是哪些呢?
在封建時代前期,洛陽的歷史無比輝煌,號稱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定都;在封建社會中后期,準確來說在唐代之后,洛陽就不行了,不光不是都城了,連省城都不是,因為這一時期河南的中心轉移到開封了。
洛陽隋唐遺址公園
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洛陽又起來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是河南最發達的城市,如今也是河南省域副中心,僅次于鄭州。現代洛陽城市發展的基礎完全奠基于60多年前的“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
一五計劃時有18個民用工業重點建設城市,洛陽是其中之一。當時武漢分到了3個民用工業,鄭州分到了1個,而洛陽分到了4個。洛陽分到的主要是機械工業,影響至今。
1949年洛陽的城市人口(不包括市轄縣,以下同)是7.5萬人,一五計劃結束時的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是45萬人,增長幅度高達500%,是當時8大重點建設城市中城市人口增長幅度最高的。
洛陽,第一拖拉機制造廠
想知道當時洛陽的變化到底有多大,必須要聊聊澗河區,這是當時新建的一個工業區。洛陽澗西區拖拉機廠、礦山機械廠、軸承廠、熱電站等,從1955年9月開工,到1957年7月都基本完工,只用了23個月的時間,即建成一批現代化的工廠。
同時,在澗西區還建成了由36個街坊組成的居住區,建成425幢三、四層住宅,建筑面積約85.7萬平方米,有17152戶職工遷入新居;開辟了56條道路,使澗河區形成了便捷的路網;埋沒了55公里的排水管道,初步形成了排水系統;新建了8所中學,10所小學……在澗西形成了一個10萬人的新市區,要知道當時全國的大中城市中有10萬城市人口的都不多,洛陽的這個新市區完全算得上再造了一個新洛陽城。
一五計劃雖然過去近70年了,但是這些工業項目和民生項目為洛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沒有當年的積累,就沒有今天的洛陽,機械工業也不會成為洛陽的強項。
洛陽一拖車間,2023年
有一個問題必須得到解答:洛陽為什么會被選為一五計劃重點建設城市?首先從宏觀來看,一五計劃的目的就是要改變中國工業集中于沿海的不平衡現狀,要把新建的工業項目更多地放到中西部地區。洛陽地處中部,符合這一大規劃。
從微觀的層面來說,洛陽是中西部鐵路樞紐之一,隴海線穿越其間;第二點是重工業耗水量大,洛陽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城市。據統計,洛陽便于開采的淺層地下水資源有 14.5 億立方。
洛陽開元湖
第三,洛陽及其周邊可用于工業的原料礦產充足。“周圍資源豐富,玻璃廠定在洛陽,就是因為在洛陽西部的鐵門發現了優質的生產玻璃所需要的砂巖礦,棉紡織聯合企業選址洛陽也與河南的棉花種植密切相關,洛陽還有多億噸的煤炭儲量,分布在宜陽、伊川等地”這是這是當年親歷者回憶時說的話。
一座城市的興衰有太多故事可以講了,洛陽是幸運的,沉淪千年之后,迎來了再次煥發容光的機會。你認為洛陽成為河南第二大城市的內在邏輯是什么?歡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