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學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奠基工程和引航工程,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拔節孕穗期”是關鍵階段,更需要“精準滴灌”,因此,需要通過適應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校規校紀教育、校情校史教育、班團組織建設等方式,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各主體形成合力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利用多維視角,針對性、集中性、層次性開展新生主題式入學教育。

建能

豐厚教育“土壤”,著力打通育人通道

?   ? 聚焦思想引領主責主業,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也是全體青年學子的精神之鈣,做好頂層設計,通過開展“開學第一課”為全體新生扣好新學期、新階段的“第一粒扣子”,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廣大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創建新生班導師群,發揮專業導師對學生全學段學業規劃、科創指導的針對性和導向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將青春奮斗融入黨的教育事業。

?     ?育之道,人為先,教育“土壤”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目標在“育”,通過資助政策講解會、新生家長會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梁,老師家長“手拉手”,提升教育溫度,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學生精準培養,強化協同育人概念,全方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國家和社會輸出更多棟梁之才。

蓄能

集聚教育“種子”,著力聚焦思想要素

?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新時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創新意識明顯提升,而全球化浪潮、疫情的打擊、人工智能帶來的不確定性等種種因素,網絡上興起“摸魚學”、“躺平學”、“普通學”等各種觀念,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與社會歷練的大學生極易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出現“道德理想失落”“信念信仰瓦解”等價值虛無主義問題,一些大學生在試圖擺脫價值虛無主義的過程中飽受精神空虛與折磨,有可能滑向更危險的深淵。為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角色下的學習生活,應通過黨史學習、紅色觀影、紅歌大賽等入學教育活動自問“愛國三問”,以“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的愛國三問為主題開展愛國主義精神感悟,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干事奮斗動力。

多能

營造教育“生態”,著力激發實踐活力

?   ? 結合“00”后大學生知識視野開闊的特點,應在原有的適應性教育、成長成才教育等方面的基礎上,營造對學生價值選擇起到導向作用的外部“生態”,尤其是“求真、求實、求美、求善”。例如,通過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新生入學教育,集體誦讀和學習經典,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實現美育再強化;通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現適應性教育再強化;通過熒光夜跑實現生命健康教育再強化;通過學院領導班子授課實現理想信念教育再強化;通過消防安全講座實現安全意識教育再強化。好的促成新生完成角色、心理、行為等方面的轉變。

?     ?近年來,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重視,也成為平安校園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高校應利用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等一系列活動,開展新生心理團體輔導,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強入學適應性教育,實現新生班級100%全覆蓋。輔導員、學生骨干、入學新生攜手共建,密切交流,拉進師生距離,適應大學生活,形成集體凝聚力。

強能

培育教育“根基”,著力引領領悟提級

?   ? 大學生愛校情感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相輔相成的。校史凝聚了幾代師生奮斗不息、愛校護校、為校爭光的精神,也是大學生提高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強化立志成才的使命感的最好載體與平臺。高校需在新生初入校期間,通過主題班會、線上分享等形式組織學生“云”參觀校史館,帶領同學們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校榮校意識,繼承弘揚辦學傳統和校訓精神。

?   ? 感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視的一個方面,也是愛校榮校精神的具體表現,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高校新生入學后均需開展核酸檢測,在愛校榮校及感恩教育下,新生應主動承擔高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在志愿工作中各司其職,守好疫情防控的每一道關卡,通力合作,力求讓每一位師生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核酸檢測,進行多通道指揮分流,有效提高了核酸檢測工作的效率,節約了廣大師生的時間。 ?    

   ?“建能、蓄能、多能、強能”主題式入學教育旨在幫助新生了解專業培養體系,明確學習規劃和人生目標,為即將開啟的學習生活鋪磚墊石。入學教育必須牢牢抓住新生入學的關鍵節點,逐步構建符合當代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及其新生的特點的實踐路徑,依托多方合力推進新生入學教育,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標,不斷增強入學教育的力度、深度和廣度。(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