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悄悄進行了一次更新。

這次更新,新增了不少功能。

比如:支持一次發送99張圖片,個人二維碼能換風格,以及微信狀態可展示文字說明……

但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

朋友圈可以修改可見范圍。

這意味著,你過往發布的所有動態,都可以對可見范圍進行隨時調整。

只是大部分網友對于這個功能的反應,只有四個字——與我無關。

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現:

微信好友里有太多人,都習慣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甚至不發朋友圈了。

事實上,我們這代人,已經漸漸退出朋友圈。

知乎熱榜上有個問題: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了?”


有個高贊回答說: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發的哪條內容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這段時間,各大高校相繼開學。

表妹是大一新生,到了開學的日子,舅舅一大清早便興高采烈地送她去學校報到。

不僅是舅舅對大學一直很向往,也是覺得表妹第一次出遠門,大包小包的不方便。

當他們坐了一夜火車,風塵仆仆地趕到學校后。

舅舅忍不住發了一條朋友圈,喜滋滋地說道:

“當爸的沒上過大學,幸好閨女替我圓夢了!”


并且還配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他和表妹在學校大門下的合影,還有一張是火車票。

照片里的兩個人雖然面有疲色,但都笑容滿面,神采奕奕。

沒想到舅舅的這個舉動,卻招來了某些刺耳的聲音:

“我還以為是啥好大學呢。”

“你家閨女都這么大了,還要人送?”

“心疼孩子,怎么不坐高鐵,還坐火車?”


舅舅不善言辭,又覺得那些話實在礙眼,最后眼不見心不煩,干脆關閉了朋友圈。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出去旅游,曬幾張美照,會被人說裝;

收到愛人準備的禮物,秀一下恩愛,會被人嫌煩;

第一次做父母,忍不住開啟刷屏曬娃模式,會被人吐槽;

就連心情不好了,在朋友圈感慨兩句,還會被說是在傳遞負能量。

條條框框的限制,無處不在的束縛,讓朋友圈似乎成了一個“分享禁地”。

既然無法篩查人心,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只能選擇關閉了自己那顆想要分享,想要表達的心。

這也是成年人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有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好,選擇指手畫腳,肆意評價。

就有人為了自己的美好不被打擾,各自為安,保持距離。

看過一句話:

“成年人之間的友誼,始于初見,知于時間,葬于朋友圈。”


網上看過一個帖子。

一個女孩談起自己曾經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后來因為各奔東西,兩人就漸漸沒了聯系。

直到前段時間,她偶然在朋友圈刷到了對方要結婚的消息。

那一刻,她心里突然有種說不上來的失落:

“我們曾經約好了要做彼此的伴娘,可她結婚了,我卻是看了朋友圈才知道。”

這句感慨,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是啊,當年去廁所都要手拉手的朋友,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漸行漸遠,最后成了朋友圈的點贊之交。

我們只能從朋友圈中的偶爾分享,才能看到他們的零星日常。

尤其是在各自成家立室之后,大家都為了生活、工作各自忙碌,對于對方的近況,都是一片空白。

更多的則是,多年不見的好友突然聯系,不是求贊,就是借錢。

每當看到這樣的消息,心里就像落下了一塊巨石,將那些美好的過往砸得支離破碎。

《巨流河》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翻一下許久未曾打開的留言,每次都會發現:曾經說要一輩子的那些人,在我生命中只出現過一陣子。”


人和人之間,或許注定只能陪伴著走完一程。

當年的情深意切是真的,如今的日益生疏也是真的。

朋友圈中的迎來送往,便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