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多少個核電項目?這些核電項目有什么意義?
近期,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兩大核電項目予以核準,釋放了我國核電產業有望進入加速發展的積極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核準多個核電項目,核準節奏有所加快——4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了浙江三門二期、山東海陽二期、陸豐三個核電項目,共6臺核電機組;9月份,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兩個核電項目,共4臺核電機組。此前,我國核準核電數目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共涉及14臺核電機組。但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安全高效發展成為我國核電領域發展的關鍵詞。
事實上,隨著“雙碳”目標加速推進,在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占比提升,火電發電占比退坡的背景下,能源供應短期亦迎來陣痛。而要解決新能源發電穩定消納的問題,需要特高壓、儲能、配電網等領域的長期持續投資。對比之下,核電因為同時具備清潔性和穩定性,同樣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審批重啟后迎首個核準高峰年
今年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當前我國核電建設的節奏口徑: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為核電項目安全性敲響了警鐘。以此為轉折點,全球范圍內的核電產業發展進入了以安全為最大前提的階段。且在次年,我國也調整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 2023 年)》的發展目標——到2023年,運行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左右。
而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截至2023年8月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3臺,總裝機容量為5559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3臺,總裝機容量2419萬千瓦,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23年是我國重啟核電項目審批以來首個核準高峰期。
1985年3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在浙江秦山開工建設,并于1991年12月成功并網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此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確立了“適度發展核電”的方針,浙江秦山二期、廣東嶺澳一期、浙江秦山三期和江蘇田灣一期等共8臺核電機組的建設獲得批準。
2005年,我國核電核準方針迎來轉變:由“適度發展”變為“積極發展”。隨后的五年里,即2005年至2010年,我國新開工核電機組累計達30臺。但就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發生,影響了我國核電核準和發展的節奏。
實際上,在以安全為最優前提的發展階段,我國核電項目的審批始終處于“走走停停”的狀態。
在2023年審批重啟后,我國批準了8臺核電機組。此后三年,“零審批”再臨。直到2023年7月,山東榮成、福建漳州和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的核準開工,結束了這一狀態。
每年審核4至5臺核電機組,是最近幾年的常態。但到了今年,核準節奏顯著加快。
9月15日,中國核電發布公告,福建漳州核電項目3、4號機組予以核準。該公司控股的中核國電漳州能源有限公司,為核準項目的業主單位,負責項目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據悉,這一項目為廠址規劃容量內的二期擴建工程,機型為“華龍一號”,單臺機組額定電功率為1212MW。
此外,一同獲核準的廣東廉江一期1、2號機組,隸屬于國電投,采用CAP1000壓水堆機組。
“單臺核電機組預計投資額200億左右,年內核準10臺機組可帶動產業鏈2000億投資規模,無論從投資帶動效應,還是對長期能源保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加大核電領域投資存在極強必要性。”國聯證券分析認為,2023年穩增長、新基建是最重要投資主線。核電憑借對投資巨大拉動作用,成為推動新基建重要抓手。
業內預期或進入常態化審批階段
“我們認為,核電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發展的領域之一,核電將會在新的電力系統中扮演基本負載的角色。”摩根大通亞洲電力、公用事業及可再生能源行業研究主管韓詠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