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運營

先問你一個問題,

運營是什么?

連接用戶和產品、讓自己的產品被知道、提高用戶的產品體驗感、促進效率、拉新促活留存轉化……

回答形形色色,切入點也很多,但都止步于局部視野。

再問你一個問題,

哪些崗位可以歸到運營?

社群運營、toB運營、新媒體運營、直播運營、活動策劃、內容編輯……

五花八門,好像一個大籮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可是,

運營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它聽起來怎么復雜?

我們該如何看待運營崗?這份所謂“萬金油”式的工作出路到底在哪里?

黃老師告訴我們,運營是這個時代每個人必須要學習的事情。

因為,它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給你獨立的空間,可以實現用戶價值和個人收益共贏的崗位。

既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用戶。

最重要的是,可以幫你更系統地認識這個世界。

做運營的門檻雖然很低,但是要系統的學習和理解的成本很高。

它沒有硬性的專業技能要求,不像設計師、程序員一樣,很多運營可以是從在群里帶著大家聊天開始的。

入門雖然不難,實際工作時你會發現它特別雜,什么都要做,回信息、修圖、整理資料、寫文案,不知不覺時間都泡在這些事情里了。

黃老師說,我自己就是從最底層打雜工開始的,經過了十多年的摸爬滾打,完成了一整個翻身,特別感同身受。我知道一個運營人,在經歷不同階段時,會遇到什么問題,想要得到什么幫助。

運營曾經拯救過我,而現在我也希望通過把我對運營的理解運營完完整整地講出來,來幫助大家。

----

回到最本源的問題,運營是什么?

起初我也是完全懵懵懂懂的,講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只能幫老板寫寫文檔、打打雜。

作為一個新人,我們通常對工作是這樣理解的:一份工作,必定意味著我需要做一件具體而確定的事情。

比如,廣告公司的創意文案。

那就,就應該拼命寫文案,成天琢磨怎么寫出爆款文案,這就是最大的動力。

比如,銷售人員就應該跑客戶、簽單子,簽的越多,越有成就感。

但運營不是這樣。

它是雜糅,是邊界含糊,是大鍋燉。聽起來很混亂,而且不同公司之間的運營崗位也完全不同。

有的公司說,我們最厲害的運營就是策略運營,結果到了別的公司,可能壓根沒有這個崗位。

為什么運營會這么復雜呢?

因為運營,貫穿了公司業務始末。

起點是流量端,也就是用戶的進口。

終點是轉化完成商業化。也就是實現成交。

從上至下,都由運營鏈接,形成閉環。

所以要理解運營,本質上離不開一家公司業務的整體架構。

而每一家公司的業務模型和邏輯,都各不相同。

所以,各家的運營崗位,也都相差很大。

比如,以媒體為主的公司,那么追求流量,提高影響力,可能是重點。而一家賣貨為主的公司,就一定要提高轉化率。

在不同的公司業務之上,生成了掌管各類事業的部門,他們可能彼此獨立,各負責一項事務。

有的負責產品交付、有的負責流量獲取、有的負責轉化帶貨等等。

這些部門他們日常處理的具體工作,比如文案撰寫、活動策劃與執行等,就可以對應到各類不同的運營崗位上。

也就派生出了,社群運營、新媒體運營、產品運營、活動運營等等崗位。

這些具體的事項,是業務的最前端,最淺表的部分。

非常細碎,無窮無盡的細節。

但是,在這樣像無底洞一樣的微觀細節里,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規律。

什么規律?

微觀運營的四要素,用戶、業務目標、工作場景和核心工作手段。

起點都是用戶,終點都是業務目標。工具是場景和工作手段。底層是數據漏斗。

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特定場景下采用多種手段,并根據數據不斷優化迭代,為了最終更好實現業務目標。

當然,歸根結底,其實所有運營工作的導向,都是為了讓用戶與產品產生聯系。而在互聯網中產生聯系的基本行為就是,獲取用戶和維系用戶。

比如,寫一篇帶貨軟文,投放到第三方渠道做付費推廣,就是為了獲取客戶。比如,做一些客戶服務社群,就是為了維系客戶。

所以,從宏觀視角來看,運營本質上不是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崗位。而是需要系統性、技術性的思考如何通過連接用戶的產品,實現公司整體的業務增長。

比如,看一家游戲公司的業務模型。游戲公司的用戶一般會分為三類,一類是白嫖黨用戶,一類是小額用戶,一類是大額的用戶,也就是金主。那么,運營的重點就一定是服務這類會員人群。

當公司到了一定的規模,一定要梳理產品結構,哪些是防御性產品,哪些是薄利的產品,哪些是最需要花大力氣拿下的產品。

運營崗就是這樣上下貫通的崗位。

向下,微觀要修煉各類專項能力。向上,宏觀要思考在企業整體業務中如何跑通。

其實,它不是一個崗位,而是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年輕人都要具備的,能夠跑通一整個業務閉環的能力。

如果你跑通了,

就相當于,你已經擁有了用互聯網做好一攤小生意的能力。

這就是運營給你的,回饋。

可是這項能力,應該怎樣一步步修煉而成?業務上下如何融會貫通呢?

運營的變與不變

要想更好理解運營這個行當,我們要把眼光放到歷史,從運營的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本質。

互聯網過去的十年,最常被提起的詞就是,風口。

站在風口上,就算是豬也能飛起來。

我們都在尋找著新的風口,在這里,欣欣向榮,充滿了想象力,在這里,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追夢。

但是今年,互聯網時代正在發生著變化,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點焦慮和慌張。

很多人都覺得,可能“風向變了”,曾經的繁榮變得虛無縹緲了起來。

運營也一點點的走下了風口。

趨勢,勢不可擋。我們每個人都走不出大周期的歷程中,看宏觀的起起落落,看新潮的跌宕起伏。怎么辦?

在變化中,我們必須抓住一些不變的底層規律,一些穩定的東西,才能抓住這個變化著的時代。

對于運營來說,哪些是不變的?如何看清它的本質?

回看過去中國互聯網20余年的發展,都繞不開一個最核心的目標,從流量到變現的邏輯。

從90年代,互聯網走進中國,我們開始走向“數據高速公路”,電腦可以撥號上網了。最早出現的是門戶搜索網站,搜狐、網易、新浪。這一階段,互聯網被驗證的商業化模式是,流量-廣告模式。最早的案例就是,1998年世界杯期間,新浪依靠大規模世界杯報道,獲得了18萬廣告收入。

后來,第二個得到驗證的模式是游戲。2001年《傳奇》上線,僅用了一年就達到了同時在線人數50萬的規模。此后,網游迎來了高峰期。

接下來,流量-增值服務模式,出現。比如,QQ會員。

這些都是互聯網早期第一階段的商業模式。

第二階段依舊PC端,從最初的廣告、充值,演化到了自成電商的流量入口。在這段時間里異軍突起的,就是阿里。

至此,互聯網的上半場結束了。第三階段,從2010年開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一個移動互聯網開始高速發展,線上線下也被全面打通。

獲取大量流量的巨頭不斷出現,他們都在搭建自己的流量生態。

到了第四階段,是互聯網流量-變現邏輯全面成熟的階段,也是進入優化的階段。私域,種草,社群,多樣化的社交方式開始出現,變現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多樣化,帶來了不確定因素。

比如,原來是公眾號的文案編輯,運營公眾號,可是今年突然要去做小紅書圖文運營了。

你是手忙腳亂,還是不慌不忙?

關鍵就在于,你的能力是否可遷移。

那么,可遷移能力,如何習得?對于運營人來說,他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