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為什么和蒼蠅長得差不多?要怎么發現牛虻?
記得小時候,被牛虻咬過一次,當時咬到的是胳膊,看到后我連忙用手去拍,結果沒有拍到,牛虻飛走后,被叮的部位流出了一些血,不過很快就止住了,原本以為就這么過去了。但是沒想到到了下去被叮的部位直接腫了起來,又疼又麻又癢。
后來,媽媽連續給我抹了一個星期的風油精才好了,從那以后,我對牛虻產生了深深的恐懼,生怕它從那又冒出來給我一口。
牛虻與蚊子一樣都是吸血昆蟲,但是它可比蚊子狠多了,蚊子最多就是用自己刺吸式的口器伸入我們的皮下,切口非常的小,但是牛虻的口器像雙開的剪刀(由鋒利的上、下顎和口針組成),造成的切口很大,然后再吸食血液,而且它們在吸血時也是像蚊子一樣“一邊吸血,一邊對著我們吐口水”,而這些“口水”中含有大量的抗血凝物質,這就是導致我們傷口紅腫的主要原因。
雖然牛虻很兇猛,但是比起以前,如今的牛虻少多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牛虻
牛虻是虻的俗稱,它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俗稱,比如馬蠅、牛蒼蠅、瞎虻等等,當然它并不是蒼蠅的一種,因為蒼蠅是雙翅目蠅科下的昆蟲,而虻是雙翅目虻科下的昆蟲,目前已知的虻超過了3500種,在我國分布的就超過了300種,它們廣泛的分布于我國大江南北。
牛虻是昆蟲中最能吸血的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口器造成的傷口更大,一方面是因為它在吸血的昆蟲中,算是比較大的個體了,成年的牛虻體長平均可達2厘米左右,比蒼蠅還要大一號,而這也是它“牛虻”俗稱的由來(大如牛)。
牛虻與蚊子有兩個比較相似的地方,第一個是生長發育過程,它也是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以及成蟲四個階段,不同的是蚊子會將卵產在水中,但是牛虻是將卵產在水上的禾本科植物上,孵化后才進入水中生活,當然牛虻的幼蟲也有陸生的,但極少。(下圖為陸生牛虻的幼蟲)
第二個是吸血的習性,雄性的蚊子是不吸血的,只有雌性才會吸血,牛虻也是一樣,雄性的牛虻會以花蜜和植物汁液為食,只有雌性才吸血,而且雌性吸血也與發育卵細胞有很大的關系,只要吸不到血,它們就無法正常繁殖,這種繁殖習性成為非自發性繁殖。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