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最新的院士候選名單,李彥宏的入選引發不少爭議。昨日,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對外回應,李彥宏被推薦是因為其對于搜索引擎的貢獻。

“搜索是百度成功的所有秘密,”李彥宏曾說。手握搜索這張王牌的百度,一度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龍頭老大,也曾以為可以憑此一路通關。

但誰也無法阻止一座冰山的消融。

移動互聯網登臺后,事情不再像李彥宏之前想象得那樣簡單。人們使用電腦和瀏覽器的時間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手機APP里的內容閉環,信息也不再像門戶時代那樣能夠共享,搜索引擎開始逐漸失去原以為固若金湯的流量入口。

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質的變化——被動的信息推薦正在替代主動搜索成為主流。短視頻、直播、游戲等各類應用百花齊放,爭奪著用戶的時間。

20年來,搜索引擎從PC時代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的入口,締造出百度、谷歌、搜狗、奇虎360等一批大公司,走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孤島里,逐漸式微。

回顧中國搜索20年,或許也相當于回顧百度20年。看過這20年,你會了解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也更理解其中公司的起起落落。今天,新時代的競爭者們讓講求“用完即走”的搜索引擎處于弱勢,百度等公司也逐漸觸到了廣告營收的天花板,努力尋求下一個增長引擎。

這不再是一個搜索為王的時代,但搜索的故事可能會換一種方式繼續講下去。

— 1999-2005 —
搜索萌芽 百度發家

01

競價排名起家

為百度帶來源源不斷營收的競價排名,就像讓人欲罷不能的大麻,成為導致其在此后陷于輿論聲討、難以持續創新的最大誘因。

1999年底,李彥宏回國了。他拿著120萬美元的投資,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與好友徐勇開始創業。

在此之前,他在硅谷做了8年搜索業務,在搜索引擎技術領域,李彥宏排得上世界前三。讓用戶在海量信息中得到精確的搜索結果并不容易,當時,國內還沒有企業做這件事。

那是中國互聯網剛剛起步的階段,在當時,這門生意還只是向B端收錢。2000年1月1日,百度正式成立,半年內百度中文搜索技術正式誕生,包括搜狐、新浪、網易等門戶陸續用上了百度的搜索技術。

不巧的是,以搜索技術見長的百度趕上了互聯網泡沫破裂期,各個門戶都不愿意花大價錢支付搜索服務費。“我們很快占據了中文搜索技術服務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可是我們依然沒有盈利,這樣的業務模式顯然是有問題的!”焦慮的李彥宏急需一個能夠盈利的商業模式。

這時他發現,硅谷公司Overture推出的“競價排名”模式或許可以成為搜索引擎的生存解藥。這家公司通過拍賣搜索結果的排名,在一片蕭條的互聯網行業,市值竟高達13億美元,收入相當于如日中天的雅虎總收入的35%。

林軍在《沸騰十五年》一書里寫道,在2001年8月的董事會上,李彥宏堅決提出:把“百度”做成直接面對終端網民的搜索引擎網站,推出競價排名機制。這引起了董事們的強烈反對:“Robin!我們當時投資可不是讓你做競價排名的!“

吵了三個小時,李彥宏發怒了,他猛地將手機朝桌上摔去,嚷著“我不做了,大家也都別做了,把公司關閉了拉倒!”

結果眾所周知,董事們妥協了。

2001年8月,Baidu.com Beta版上線,頁面只有簡潔的搜索框,加上一個爪印。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就此出世。

次月,競價排名業務展開,很多企業為了自己的公司名字能夠在門戶展示而競價購買。而在B端,由于寒冬已至,各個門戶紛紛拖欠付款,李彥宏憑借競價排名度過了此劫。

只是當時,他們未料到,為百度帶來源源不斷營收的競價排名,就像讓人欲罷不能的大麻,成為導致其在此后陷于輿論聲討、難以持續創新的最大誘因。

02

內容護城河抗衡Google

面對Google的進攻,百度推出一系列產品,鑿出了一條圍繞搜索的內容護城河。

早在1996年,李彥宏還在華爾街時,就曾提出了搜索引擎的人氣質量定律,也就是超鏈分析技術——誰的網頁被鏈接次數多,那個網頁就被認為是質量高,人氣旺,加上相應的鏈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結果的排序上了。李彥宏將之稱為人氣質量定律。1996年6月,他所在的公司申請了這一方面的美國專利。

1998年,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兩位研究生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類似的原理上,為超鏈加上了權重,應用在搜索結果中,他們創立了一個叫Google的搜索引擎。

當李彥宏將百度業務集中到建立推廣中文搜索門戶的時候,Google中文搜索已經開通一年多,憑借“自動抓取網站信息”的機制以及更合理的網站排名規則,成為大多數中國網民搜索資料的首選。

面對國際上最主流的搜索引擎Google的中國本土進攻,百度內部發起“閃電計劃”,成立了以“小天才”雷鳴為首的技術突擊隊,要在9個月內“讓百度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

此外,百度推出一系列產品,鑿出了一條圍繞搜索的內容護城河。

2002年,百度MP3上線;2003年,圖片、新聞搜索業務上線;百度貼吧上線,切入了社交網絡領域;2004年,百度收購導航網站hao123,獲取大量流量入口;一年后,百度知道上線,將互動問答平臺與搜索業務結合。

CNNIC發布的第15次互聯網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為9400萬。互聯網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娛樂”成了核心功能。

內容壁壘成了百度當時最大的優勢。很多剛剛接觸互聯網的小白第一個打開的頁面就是hao123網址之家,打開“百度一下”,圖片搜索、MP3搜索、貼吧等產品能很好得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

hao123界面

這些產品為百度帶來了用戶和流量的巨大增長。在Google還未正式進入中國之時,百度先行取得階段性勝利。

2003年6月,由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的 “萬人公開評測”公布了評測結果:59.06%的人選擇了“Baidu比Google好”,Baidu.com首次超越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的搜索引擎。

03

另一個敵人:周鴻祎

當時的周鴻祎希望背靠雅虎大戰百度,但卻恰恰因與雅虎高層意見不合,纏斗兩年,而錯失戰勝百度的良機。

相比于谷歌,當時的另一個對手,才真正關系到百度的生死存亡。

1998年,周鴻祎成立了3721,主要與其他網站達成合作,在網站上投放彈窗廣告,同時在網站上下載的軟件,會捆綁許多其他軟件和文件。這種盈利方式開創了我國互聯網盈利方式的先河,但也讓周鴻祎一度頗受爭議。

2002年,周鴻祎和李彥宏狹路相逢,一同爭奪IE的地址欄——誰拿到了地址欄,誰就占領了流量入口。雙方甚至上了法庭,但這只是二人戰爭的開端。

2003年前后,雅虎曾經謀求以1.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百度,在李彥宏猶豫之時,雅虎選擇了出價更低、盈利能力更強的3721,最終以1.2億美元收購了3721,任命周鴻祎為雅虎中國總裁。

當時的周鴻祎希望背靠雅虎大戰百度,但卻恰恰因與雅虎高層意見不合,纏斗兩年,而錯失戰勝百度的良機。

周鴻祎上任伊始就對雅虎中國實施改革:推動中文上網的國際化、實現雅虎搜索的本地化、推動雅虎電郵取得優勢地位。這些變革頗具成效,2004年底,雅虎中國在華業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雅虎搜索超過Google中國,加上其獨立搜索網站一搜后份額與百度持平。

但想要更進一步還需要更多的預算。對于周鴻祎大刀闊斧的變革,雅虎總部并不買賬,他們更在意營收,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搜索超過百度成為市場第一,卻不提供任何資金支持。這直接導致了周鴻祎與總部關系惡化,在雙方爭論不休時,百度已踏上了上市之路。

2004年6月,百度突然宣布Google參與其新一輪融資。這個時候,Google剛剛上市,股價持續上漲,開始籌辦百度上市的李彥宏將百度塑造成“中國版Google”。

2005年8月5日,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定在了27美元,股價自開盤起一路狂飆,最終收盤價定格在122.54美元。這讓李彥宏當場淚流滿面,百度創造了互聯網經濟泡沫出現后的股市神話,讓整個納斯達克股市都為之沸騰。

百度上市同月,周鴻祎正式離開雅虎中國,一代搜索之爭暫告一段落。此時搜索格局還是三分天下之勢:百度、谷歌、雅虎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37%、23%、21%。

— 2006-2023 —

寡頭百度 搜索巔峰

04

雅虎掉隊

馬云舉棋不定的調整讓雅虎走上了下坡路,360安全衛士的出現又給了雅虎致命一擊,雅虎中國的搜索市場份額驟降至不到5%,徹底退出了搜索第一梯隊的競爭。

周鴻祎走后,雅虎創始人楊致遠找來了馬云。這次他選擇將雅虎中國完全交由馬云打理。

2005年8月,雅虎宣布用總計6.4億美元現金、雅虎中國業務及從軟銀購得的淘寶股份,交換阿里巴巴40%普通股。

有流量、能賺錢的搜索一直是馬云惦記的香餑餑。甫一上任,馬云便立下豪言壯語:“三年內,在中國,搜索就是雅虎,雅虎就是搜索。”

11月,雅虎在馬云的帶領下拋棄了門戶概念,首頁僅留一個搜索欄,此外,馬云還叫停了一搜、無線、廣告等盈利業務。

這超出了雅虎總部的容忍極限,未過半年,楊致遠就勒令馬云恢復雅虎中國首頁、恢復原有盈利部門,雅虎中國又再次以門戶面目出現。

這時,周鴻祎攜360安全衛士歸來,主打維護計算機網絡“安全”概念。當時互聯網環境還非常糟糕,被盜號、中毒等安全問題幾乎困擾著每一位網民。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半年內有1.95億網民上網時遇到過病毒和木馬的攻擊,1.1億網民遇到過賬號或密碼被盜的問題。

這款能夠殺除“流氓插件”的產品一經推出裝機率就直線上升,輕而易舉將3721判了死刑。

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棋不定的調整,讓雅虎走上了下坡路,360安全衛士的出現又給了雅虎最后的致命一擊,至此,雅虎中國從超20%的搜索市場份額,驟降至不到5%,徹底退出了搜索第一梯隊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