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超級APP的誕生,需要有適合其發展的土壤環境,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像微信這樣的風口已經不再了。在西方國家中,Twitter能否成為像微信般成為國民APP,本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一起來看看。

馬斯克一直以來對微信都非常推崇,心心念念想把Twitter打造成西方的微信。

日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布的文件顯示,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提議繼續以每股54.20美元的價格收購社交媒體公司推特(Twitter),即價格仍為440億美元。推特表示接受馬斯克以原價重啟收購,但并未明確表示是否撤訴。

馬斯克在Twitter中表示:“購買Twitter是創建‘X’的加速器,這是一個超級App(everything app)。” 而馬斯克描述的“X”是一個類似微信的“一站式社交平臺”,用戶可以在這個App上實現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與消費功能。

美國彭博社也撰文稱:“馬斯克的萬能應用程序‘X’聽起來很像中國的微信。”

很早之前,馬斯克就曾表示:只有學習微信的模式才能實現推特10億日活的用戶目標。

問題來了,馬斯克能做出西方的微信嗎?

一、微信崛起,契合了當時國內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條件

我們會發現,微信這樣的超級App或者類微信應用適配的是儒家文化圈國家。

比如在亞洲的其他地區也誕生了類似的應用,例如日本、韓國的Line,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Grab等。Grab也在模仿微信,在社交聊天功能之外,加入打車服務與消費金融等功能,而Line也在不斷擴展其他生活服務功能。

一款超級APP的誕生,要有適用于該土壤的環境。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誕生恰恰處于移動互聯網爆發之初,iPhone4已經引爆全球,當時國內智能手機處于大爆發的前夜,國內用戶亟待一款國民級的即時通訊APP。

當時大量用戶通信方式依賴是電話與短信,微信橫空出世,走的是流量通道,是一款比QQ更加簡潔、適合移動通信的社交產品,而微信打出的營銷殺招是——免費短信。

“免費短信”這種營銷話術可以說在當時快速風靡全國,直擊當時絕大多數國民的手機使用痛點。因為微信之前,短信可是要收費的,1條短信1毛錢,由于當時用戶的短信收發量大,這個價格對于當時的用戶而言,并不便宜。

而微信聊天走流量通道模式相當于降維打擊了短信收費模式,尤其是微信很快又推出了語音通話、視頻通話模式,這些新的社交模式本身就讓大量用戶有了使用微信的強大動機,讓大量用戶拋棄了短信,快速轉移到了微信陣營。

而當時微信的崛起另一個客觀條件,它依賴于騰訊QQ的龐大用戶體量來轉移用戶。QQ的龐大用戶基礎好友導入功能為為微信的熟人社交網絡的快速成型與增長提供了強勁的用戶基礎與動力。這是騰訊社交體系獨一無二的優勢條件,這也是當初微信擊敗米聊的關鍵因素。

其實當時中國移動飛信也打出了免費短信的口號,但飛信的昏招是屏蔽了其他運營商,只能中國移動用戶才能互相通信,也因此被大量用戶拋棄。因此,當時國內的移動互聯網環境給了微信崛起天時、地利、人和等一系列天然條件。

隨著用戶量的增長,微信不斷擴展新的功能,從視頻聊天、朋友圈、小游戲的火爆到微信紅包打開支付市場,再到微信公眾號、小程序、電商購物、打車等一系列功能的推出,微信已經成為一個容納國民生活方方面面的超級APP。

當微信首次拓展社交功能以外的服務時,中國并沒有那么多成熟的應用,這使得微信能夠迅速占領市場,而在微信不斷拓展社交功能以外的服務與能力之時,中國市場上并沒有對等的競爭對手來阻止它發展壯大,這使得微信能夠迅速占領市場。

放在今天的全球市場,已經沒有了誕生微信的這種天然土壤與環境,從客觀條件來看,無論國內海外,也沒有第二家公司能夠提供PC時代即時通信(QQ)這樣的用戶習慣的長期培育,在微信崛起之初,擁有了前期用戶導入的龐大用戶基礎。

簡單來說,無論是國內海外,都沒有做出微信這種超級APP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而且微信崛起的時代風口也已經不再了。

二、Twitter沒有變身微信的基因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并不是只有馬斯克想做一個西方的微信,過去加拿大Kik創始人兼CEO泰德·溫斯頓(Ted Livingston)表示,曾經在西方不被認可的聊天應用現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泰德·溫斯頓認為,真正能開發“西方的微信”的企業可能并非Facebook,甚至不會來自硅谷。

在他看來,Kik才有潛力成為“西方的微信”。但事實證明,Kik并沒有發展成為第二個微信。

早在2023年3月份,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就曾經宣布Facebook要從開放性的社交平臺轉向私密的同學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出通話、視頻聊天、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等服務。

從后來的做法來看,Facebook也在一系列功能上都在模仿微信。WhatsApp、Facebook等都在試圖成為超級應用,但都沒有成為第二個微信。

馬斯克曾表示:“在中國,基本上你可以活在微信里,如果推特可以再現這樣的狀態,就能夠取得巨大成功。”

從Twitter這款應用的基因來看,作為社交媒體,它的基因是更傾向于廣場社交,而非圈子社交,不具備成為一款即時通信的潛質。

即時通信是封閉性的私密社交,而Twitter是開放的廣場社交媒體,所謂廣場社交,是一種圍觀名人的社交場域,這種社交平臺是主打熱點內容圍觀,其內容生產又主要依賴于名人與媒體,名人或大V是主角,可以參考微博,普通用戶充當看客、圍觀動機強,生產內容的動機非常弱,因為沒人看。

有數據顯示,推特上發布的90%的信息,是由10%的用戶發布的。而大部分用戶只是進來看看名人和熱點事件的熱鬧,自己并不制造內容,從基因來看,推特其實是一個內容信息發布平臺而非社交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