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醬油茅”海天味業近期因被質疑添加劑“雙標”問題而頻上熱搜。這也讓以醬油為代表的調味品行業走到了聚光燈下——和直覺不一樣,雖然油鹽醬醋是可以抗周期的消費必需品,但這并不是一門可以隨便躺賺的生意。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凈利潤增速僅1.17%,其今年內的市值已蒸發超過1300億元;同樣是今年上半年,百億市值的調味品企業恒順醋業、千禾味業、中炬高新,以及天味食品等,也都遭遇營收利潤增長放緩,或者利潤率下降的困境。

除開雙標問題,調味企業本身的經營也不容樂觀——模式重、成本高、品類單一、依賴經銷商,再加上黃豆等原材料價格在今年上半年繼續超預期上漲,調味品這一古老的生意已到了需要琢磨的時刻。

增速放緩,味業承壓

縱觀國內五家市值超過100億元的調味料企業(海天味業、恒順醋業、千禾味業、中炬高新、天味食品),海天味業上半年的營收高達135.32億元,遠高于其他企業幾十億、十幾億元的營收。但海天味業同期的收入增速卻是最慢的,不及10%。其他調味品企業上半年的收入基本保持10%—15%的增長,其中天味食品的業績增速達到19.44%。

從利潤率來看,調味品行業的錢越來越難掙。

各家調味品的毛利率普遍呈下降狀態。事實上,在2023年,幾家企業的毛利率還普遍在40%以上,但如今只有30%多。上半年,千禾味業的毛利率甚至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至35.37%,其他企業的毛利率也都有所下降,只有天味食品的毛利率同比增加一個百分點。

調味品企業的毛利率不算高,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業務涉及產業上游,需要建造工廠,所以模式相對較重。而調味產品的品牌溢價相對較低,因此利潤更薄。加之近年來調味品原材料價格上漲,除了天味食品以外的各家調味品企業的成本增速都高于營收增速,更是減少了調味品的利潤空間。

調味品企業的這兩年的凈利率也普遍承壓,相比2023年到2023年有所降低。除了海天味業,其他企業上半年的凈利率都不到20%,恒順醋業今年上半年的凈利率為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