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鄂爾多斯10月10日電 題:幾代人接力植樹造林 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刮起“綠旋風”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造林是一件造福子孫的事,但也是一件很苦的事,能一直堅持下來很不容易。”50歲的賈文義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什拉召治沙站站長,是當地的“沙三代”。

杭錦旗位于黃河“幾”字彎段,黃河過境長249公里,是我國黃河流經最長的旗縣。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橫亙杭錦旗東西,防沙固沙、植樹綠化注定是一代又一代杭錦兒女接續奮斗的綠色事業。

20世紀50年代初,賈文義的爺爺從準格爾旗騎著駱駝來到杭錦旗?!澳菚r候車、路、水井都沒有,爺爺和20多名工友背著窩頭、咸菜和水,起早貪黑在沙漠里栽樹,成為第一批治沙工人?!辟Z文義回憶道。

“之后,父親種樹時,先在沙里種上一排排沙蒿,將流沙基本固定下來,再把沙柳、楊柴等灌木樹種栽在沙蒿帶中間,最終讓這片不毛之地逐漸有了綠色?!辟Z文義說。

圖為滿眼綠色的庫布其沙漠。 張林虎 攝

1985年,18歲的賈文義接過父親的鐵鍬,擔起第三代治沙人的使命。在他看來,在沙漠中種樹,并不簡單?!爸矘湓炝植皇且淮尉湍艹晒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3至5年甚至10年,才能形成一片林,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20世紀80年代,杭錦旗提出“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治沙政策,提升了百姓參與治沙的積極性。

在梅玉民的記憶中,曾經的庫布其沙漠風沙漫天,農牧民散居在沙漠中,被沙子追著搬家是常事,蓋好的房子被沙子壓垮掩埋,只好再選擇地方重新蓋。

梅玉民當時就意識到,如果不能治理好周圍的沙漠,不只居住環境有問題,更會讓沙漠侵吞耕地、堵塞河道,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從此,植樹固沙成了他一輩子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