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我們站在又一個“十年”節點之上。

十年很短,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猶如浪花一朵。

十年很長,足以讓高樓拔地而起、幼苗茁壯成長、一座城實現新的跨越。

滾滾時代洪流,立潮頭,踏浪行。

即日起,澎湃新聞推出“奔流十年”系列報道,探尋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發展之路。本篇聚焦超大型城市如何守護“夕陽紅”。

祝碧晨 設計

當你老了,如何養老?“三人行,必有一老”已成為當下不能回避的現實。

上海市老齡辦、市衛健委和市統計局聯合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達542.22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36.3%。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83.88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5.6%。

作為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在探索超大型城市養老服務發展新格局。

機構養老、社區托養、老年助餐、認知障礙照護、“養老院+互聯網醫院”……經過多年努力,上海持續增加養老服務供給、豐富養老服務發展模式。目前,“一床難求”正加速被破解,遍及街鎮、居村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網絡也已基本形成。

不滿足于現狀,新的目標已經定下。

根據上海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3-2035),到2025年,上海計劃建成不少于17.8萬張養老床位,且包含至少1.5萬張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床位;全市每千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達到50平方米,街鎮養老服務綜合體總量力爭達到500家……

在養老領域,上海不斷回應多元需求,努力讓每一位居住在此的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的老字號菜品。龍鋼 圖

“棲心”助餐

“這里的食堂菜品老靈咯,阿拉在家門口就能吃到中華老字號餐館的菜,開心來。”9月22日早晨8點多,上海虹口區祥德路302號“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門口,排起了購買午餐的長隊。

一家社區食堂,為何一大早就吸引了這么多市民買午餐?因為這個社區長者食堂不僅滿足居民剛需,還在探索錦上添花,讓居民吃得安全的同時吃得滿意。

虹口區民政局鼓勵各街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合作共建、商品入駐等方式,與老字號餐飲企業開展合作,并且對老字號餐飲企業參與運營的社區長者食堂予以支持。

“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就聘請了好幾位曾在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工作過的廚師,讓居民在家門口也能吃到老字號菜肴。食堂每天供應的菜品多達30余種,包括八寶辣醬、蔥烤河鯽魚、醬爆豬肝、干煎帶魚等。

年逾六旬的李羅星曾擔任過“皇上皇酒店”廚師長,也曾經在杏花樓掌過勺,他提到在這里做菜的秘訣——普通菜用高檔做法,所有菜品來源都可追溯,沒有半成品,都由廚師烹飪而成。

“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的試點,居民很買賬。

食堂服務周邊五個居民區,有1.7萬余居民,其中老年人8000余人,2023年年底開張后深受歡迎。午餐供應一般在上午10點后,但居民外賣需求大,于是提前了兩個小時開張。

此外,“棲心小窩”還為周邊獨居、高齡老人和養老院提供送餐上門服務,每天送出數十份,個別生活不便的居民也可電話預訂。

今年,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全市總量預計將達到1600家以上,到2025年,社區老年助餐服務供應能力將達到每天25萬客左右。

不僅僅是助餐,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安享晚年,是上海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2023年開始,上海大力推廣建設集日托、全托、助餐、輔具推廣、醫養結合、養老顧問等功能于一體的“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到2023年底已建成371家,實現街鎮全覆蓋,比2023年底的32個增長了10倍,遍及街鎮、居村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