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為什么會有很大的發展?中國金融是怎么進行改革的?
中國金融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過程?金融體系“破”與“立”的演進過程中參照的改革目標是什么?每一步改革所遵循的內在邏輯是什么?中國金融當前面臨哪些新挑戰?
10月13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共同主辦的第八期承澤論壇:中國金融的邏輯與方向暨《讀懂中國金融》新書悅讀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不能過分依賴行政手段”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央行研究局前局長、華夏銀行前行長張健華表示,中國金融改革是滯后于經濟改革的。他認為,金融體系承擔了經濟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很大一部分的成本,而以國有控股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既是政府調控金融資源(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資源)的關鍵抓手,同時也決定了金融業的委托代理關系和約束激勵機制。
談及金融改革,張健華表示,“規模擴大”“體系健全”“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等金融改革目標已經基本實現,金融自身為GDP做出了很大貢獻,大型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也日益增強。
然而,當前對于中國金融的一些批評聲音也不容忽視,比如“脫實向虛”、利潤過高問題,比如支持科技創新不足問題。此外,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支持消費不暢,消費者保護不足,缺乏系統性的金融文化等都是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
對于中國金融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張健華表示,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方向,不能因為行政手段短期有效就過分依賴,包括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小微融資、綠色低碳等);要堅持系統化的解決思路,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改革重點任務,但要有統籌規劃和分步實施路線圖;要按“大國金融”進行思維,政策調整時應充分考慮市場影響并進行充分溝通,避免人為引發市場動蕩;要明確市場參與主體的職責定位,規范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及消費者各自的行為;要建設良好的金融文化,把保護消費者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適應數字化社會的需要,全面提高監管和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能力;要改變以往靠規模增長解決問題的思路,真正做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金融體系更利于支持漸進性創新而非根本性創新
北大國發院副研究員王勛表示,要把中國金融體系、金融改革放到中國經濟體系改革的大框架下來考慮。
王勛表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持續的創新能力,發展新階段對金融提出了新要求,要從支持增長轉向促進創新。
王勛認為,股權市場相比于信貸市場更利于支持創新,但中國金融市場主要依靠間接融資,即銀行主導的信貸市場,而股權市場發展相對滯后,這也是中國金融機構在創新支持力度上逐漸減弱的原因。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