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小學時代,恰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流行過一段時間的“特異功能熱”,耳朵辨字、隔空取物、意念治病等等,后來被證明無一不是采用魔術手法的騙人招數。九十年代延續的各種號稱養生治病的“神功”也大同小異。后來隨著國家科普工作的不斷推進和群眾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這類騙局才漸漸銷聲匿跡。

在古代,囿于科學不昌,人們對很多奇異的自然現象或當時無法給出合理解釋的情況,都疑神疑鬼,將其歸結為非自然力使然。而倘若一個人在某些地方展現出了某種特長,就更容易被神化。不過“特異功能”這個詞在古代筆記中作為篇目名出現,據筆者所見,只有一次,是在晚清筆記《眉廬叢話》之中援引的一個記載于《晉書》中的故事。

頤和園長廊蘇式彩畫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一、“千里傳音”去催債

東吳景帝年間,有個烏程人久病不愈,等到病好之后,突然多了一項本領:“能以響言者,言于此而聞于彼。自其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自遠聽之,如人對言,不覺聲之自遠來也。聲之所往。”這段話的意思,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此人學會了千里傳音。當然說“千里”兩個字,可能過分夸大了,因為筆記中記載的是“聲之所往,隨其所向,遠者所過十數里”。但這也很了不起了。而且后來,這一技術還有了實用價值。他有位鄰居,欠了別人一大筆錢,跑到外鄉一躲就是好幾年,債主沒辦法,就找到這位“傳音哥”,請他幫忙。“傳音哥”說了一堆責難鄰居的話,說你欠債不還,這樣躲下去不是辦法,早晚會給自己招來禍殃。那位鄰居在外鄉,耳朵里總聽到催債聲,“以為鬼神”,害怕得不行,只好回來還債了。

對于自己的這項特異功能,“傳音哥”自己也不知打哪兒得來的。而《眉廬叢話》的作者況周頤的解釋是“此必電氣之作用,不儼然無線電話乎?顧何必得之困病之后?世之精研電學者,必能推究其故矣!”況周頤是晚清大學者,湛深經學,博稽古籍,難得的是他思想開明,對西方科技并不一概排斥之,甚至頗有嘗試用新觀念解釋舊現象的博達,對于“千里傳音”這一現象的解說就是證明,雖然這種解說并不一定準確,但總比視之為仙術強得多了。

《眉廬叢話》

雖然這則筆記中“千里傳音”的真相一時還無法揭開,但就筆者的理解,很可能是將魏晉時期流行的“長嘯”夸大后衍生出的故事。翻翻《世說新語》就知道,那時的士人們真稱得上是嗜嘯成風,阮籍擅嘯,嘐然長嘯韻響嘹亮;劉琨擅嘯,趁月登樓清嘯退敵;謝安擅嘯,吟嘯風浪氣定神閑;陶淵明擅嘯,登皋舒嘯臨流賦詩……就像西晉文學家成公綏在《嘯賦》中說的那樣:“逸群公子,體奇好異。傲世忘榮,絕棄人事。睎高慕古,長想遠思。將登箕山以抗節,浮滄海以游志。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發妙聲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沖郁而熛起。協黃宮于清角,雜商羽于流徵。飄游云于泰清,集長風乎萬里。曲既終而響絕,遺余玩而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