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院士的待遇有多高?為什么院士享有國家最高待遇?
據光明網、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分子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琳芳,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公開資料顯示,王琳芳,1929年11月出生于山東萊州。1951年畢業于哈爾濱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59年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基礎醫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琳芳長期致力于蛋白質結構與抗原性關系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參與領導創制兩種戰備需要的動物血清代血漿;70年代開展針刺麻醉的分子基礎的探索; 1978年后組織領導生殖生物學研究,對精子蛋白質的純化,結構功能及其基因克隆與表達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于國內率先開展精子蛋白質基因在轉錄與翻譯水平的基因表達研究,該工作獲得1993年國家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曾發表論著百余篇,培養碩、博士生百余名。
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并稱“兩院院士”。
包括王琳芳在內,共和國今年已痛別30位院士。
1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無黨派人士、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原機械工業部(局)科技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專家、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研究員潘自強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學家、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歲。
1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歲。
3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技術應用專家、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員毛用澤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3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原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長陳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3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圣常在青島逝世,享年100歲。
3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動物營養學家張子儀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4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工專家、天津大學教授余國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4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焊接專家潘際鑾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4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
5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動力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黃文虎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6歲。
5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坦克車輛設計專家王哲榮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6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家、東華大學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6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專家、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專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鄒競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6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6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梁駿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7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范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7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發光學家徐敘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7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風景園林學家、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孟兆禎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7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物理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張興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8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工程學家(醫學電子學)、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83歲。
9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變壓器制造專家、沈陽工業大學教授朱英浩在沈陽逝世,享年93歲。
9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德群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9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采礦工程專家、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錢鳴高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9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在香港逝世,享年88歲。
9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病理學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90歲。
10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專家王琳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