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什么特別的東西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歷史有多久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亞洲織品展”近日迎來換展,展覽精選院藏各區域織品菁華,呈現亞洲多元文化。織品服飾一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品味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貿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
亞洲幅員遼闊,織品文化多元:印尼的繪染棉布是17世紀歐洲居家裝飾中時髦的舶來品,價格不菲;“伊卡”是東南亞織品最珍貴的品類,各地均有織造;蘇扎尼則是中亞地區一種結合刺繡與拼布的特殊技法,常為新娘婚慶時的主要嫁妝,迄今亦受歐美時尚設計師的青睞。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的資料,此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焦點展件”全面分析經典織品的特色,進一步詮釋它的文化意涵;“認識織品”從纖維材料、織染技法、裝飾紋樣、服飾剪裁等方面解構織品染織工藝,讓織品賞析更淺顯易懂;“區域風情”介紹包括南亞、東南亞、中亞、東亞等各地精湛的織品服飾,期待能體驗不同地域風格的文化櫥窗;“婚慶盛裝”透過亞洲各地結婚禮服的展示,理解服飾背后的禮俗文化,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焦點展件
印度以產棉著稱,自古以來即掌握棉織品繪染的關鍵技術,擁有圖案設計的能力,可為各地消費者客制化喜愛的紋樣。17世紀印度繪染棉布透過東印度公司外銷歐洲,棉織品才出現在歐洲的居家裝飾,營造異國情調的居家氛圍,是彼時時髦的舶來品,價格不菲,也是時尚的象征。
18世紀晚期 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 印度 科羅曼多海岸
18世紀印度科羅曼多海岸盛產手工繪染布(kalamkari),上圖作品是當時暢銷歐洲的繪染棉布,尺幅巨大,稱palampore,帕棱布,主要用途為寢具或掛飾。布幅中央為一株立于土丘的植物,中心樹干交相盤曲,棲息著各式鳥鵲飛禽,底紋滿布花卉植物圖案,象征生命之樹的繁衍與創造。
“生命之樹”一詞,源自希伯來文,描述通往神的路徑,或神創造宇宙的方式,盛行于西亞古文化,隨著波斯與蒙兀兒文化的傳播輾轉傳至印度。
16世紀前歐洲人穿著以麻、毛為主要材料,由于棉花不存在于歐洲人的生活中,棉花與羊毛同樣作為服裝的材料,人們便想像它是介于動物與植物間的異質混和體。早期的棉花圖像,描繪高大的樹干上,長出豐潤的綿羊,足見歐洲人對于棉花的好奇與想像。
認識織品
什么是織品?它們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這一單元從材料、技法、剪裁、紋飾等面向,重新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織品。
19-20世紀初 佩斯利紋毛織披肩 印度/喀什米爾 展期:第一檔 2023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羊毛柔軟,纖維間緊扣,具保溫效果,吸濕性及透氣性功能佳。本件毛織披肩,緯向斜紋的織造結構,布幅主體以菱格為框,內飾單株花卉,兩端裝飾連續佩斯利紋(paisley)。喀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以專擅羊毛織物制作著稱,高超的織造技巧與精湛的刺繡工藝,再輔以設計洗練的佩斯利紋,19世紀時受到歐洲上流社會喜愛,最廣為人知的狂熱者是拿破侖與其妻約瑟芬皇后,遺產清單中有高達50件羊毛披肩。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