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流是大類招生的派生物。大類招生,即將若干相近學科專業組合招生,這一教育改革發源于20世紀80年代,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專業口徑過窄的問題,以提高人才的素質。經大類招生入學的學生,在第一或第二年接受通識教育,之后依據志愿,以及高考、大學學業、綜合素質成績等分數,通過分流進入到專業教育中去。

簡而言之,分流的核心依據是考試績點,大學生們在高考后,將面臨命運的再次分野。

但分流并非終點,進入專業之后,學生們又投入到另一場更為激烈的保研競爭。我們率先聚焦了那些未被分進熱門專業的學生,而對一些成功進入熱門專業的學生來說,因為專業里聚集了眾多高分選手,那些績點排名靠后的學生,很可能與保研機會失之交臂。這似乎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比賽。

我們希望能追蹤報道這一話題。這些學生的經歷,讓我們從另一面看見績點競爭下大學生的處境。

以下是她們的口述。

口述人:

林靜芝 廣東省某985高校 大二

“卷”進理想專業后無緣保研,我卻確診了焦慮癥

我高中讀的是培優班,大家都是成績很好的那種,同學也都很會讀書,但來了這所學校后,沒想到都被專業分流整“破防”了。

2023年,我高考考到了640多分,進了廣東省一所985高校的生物科學大類。當時,我對大類招生模式是比較了解的,因為我們高考前模擬填報過志愿,再加上各種學校的講解、專家講演會。其實,它不是很難理解,只有一句話,看成績。

我只想讀生物專業。我的分數比往屆分數線高20分左右,我第一志愿填報這個學校,絕對能進這個大類。我還看了學校的專業分流政策,如果希望第一志愿錄入目標學院,只要滿足這兩個情況其中一種,第一種是高考在大類排名前15%,并且大一績點排名前50%;第二種是,大一績點排名前15%。

我的高考成績在大類排名前8%,當時就覺得有保障,大一績點排名再差也掉不出50%,比較有底氣。

從初中開始,我一直很喜歡生物。我們會學一些分子的基質,小小的基質扣起來,就可以讓人或者動物那么大一個生命體各司其職,發揮作用,從一堆無機物變成有機物,再通過各種基質造成世界的多樣性,覺得很奇妙。

我們大類一共7個學院,包括生物類、化學類、心理學、材料學、地理學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網上都說,“生化環材,四大天坑”,我想著生物專業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報。但是,大類群里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大佬”個個都想上生物,可能因為學科評級最高,專業都是A或A+。

我當時很恐慌。而且,我們學校沒有公布任何數據,表明有多少人想上這個學院,所以我們都在互相揣測,暗戳戳地打聽。群里還有人發起問卷星,調查想去某個專業的人的比例,生科院的比例遠超別的院。

我們大一不用選課,通識課程都是安排好的。我覺得大一的課程設置挺不好的,一上來,七個學院有各自的導論課。所謂的導論課,就是告訴你學院在全國的排名、師資、專業考研點、就業深造情況,有點像在推銷自己的學院。

這個課的本意是想讓我們對學院有一個了解,專業分流時挑你喜歡的學院。但實際上我們已經卷瘋了,都知道只有績點才能決定去哪個學院。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就覺得為什么講這東西,只要告訴我怎么考試就好。這些導論課老師平時也都有自己的專業課,所以一門導論課有十幾個老師上,每節課換一個老師,課上得很水,課后提問都找不著人。

大一的功課很忙。我有時候要熬夜做實驗報告或者很難的作業,睡得比較晚,早的時候12點多一點,晚的時候2、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