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百果成熟,田頭林間甜香絲縷不絕。但是最有“溫度”的秋日甜蜜,非栗子莫屬。板栗在我國種植廣泛,從東北到海南均能見到它的身影。各地百姓也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栗子食譜,常令食客眼前一亮。濃香甜潤的栗子裝點了南北家庭的餐桌,解了童稚老叟嘴里的饞勁,化身中國秋冬季民間飲食中的一抹極致浪漫。

從刺球中收獲美味

千萬不要被栗果那黃棕色的溫柔感“欺騙”,在成為鍋中“板栗”之前,它可是名副其實的“刺球”——栗子的美味蛻變,要從山坡林間的辛苦采收講起。

長三角各地的山區丘陵,素來是一個個栗子“故鄉”。1985年,“國產與外貿”叢書編寫組在《板栗》一書中指出,江蘇板栗產地“主要分布在蘇南的寧鎮山區,和太湖、洞庭湖山區”,安徽則有“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兩大板栗集中產地。

浙江板栗,在近現代史上更是以類精、量豐而尤為著名。《板栗》作者稱浙江“全省70%以上為丘陵山地,幾乎各縣都有板栗栽培”。這般盛產格局,在近代已然形成。1933年,上海《商業月報》援引統計調查所獲,梳理了當時浙江各山區縣產栗的情況:“浙江所產最佳者謂之‘桂花栗’,多產于杭州西湖一帶山地,但產量不多。此外,該省諸暨、富陽、浦江、分水、桐廬、余杭、臨安等處,亦有所產。以品質言,首推富陽;以數量言,首推諸暨。每年新貨上市約九月間,當舊歷白露節二星期之后。”

1933年《我的畫報》所刊漫畫“采栗子”

查閱留存下來的近代農書,可知對當時的農民而言,栗子樹的栽種與養護并非什么復雜任務。不過栗子樹從落種到結實,會經歷一個很漫長的等候期——1940年,《合作與民眾》半月刊解說道:“栗樹于栽植后三、四年,即能結果,但收量較少,以后產量漸漸增加。”或許果農等候栗子的期待,和炒鍋旁翹首以盼熱栗子出鍋的食客,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