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越來越不值得深交。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以往朋友的聯系越來越少。

四十歲左右,似乎成了我性格變化的一道分水嶺。說性格變化,不太準確,應該是認知上的一些改變。

在這之前,我也是熱衷于同學聚會,老鄉聚會,單位同事聚餐,只要有活動,有邀請,幾乎都不落下。

以前,有一種說法叫:“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個源于我們根深蒂固的“鄉愁”文化。

對于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因為流動性小,鄉愁的基因根深蒂固,鄉音更是讓人格外溫暖。

“老鄉會”也應運而生。那時候,我經常去參加一些老鄉組織的聚會,其中還參加了兩次每年一度的大型老鄉會。

參加了這兩次大型的老鄉會,我才明白,在這里,鄉音不鄉音不是那么重要。

冠冕堂皇的話,都是大家嘴里心照不宣的臺詞而已。

重要的還是,你在老鄉群里的地位如何?主要體現在你在公的職位,生意的大小。

你會發現,在這樣的場合,真正煜煜生輝的幾個人,無外乎三類人:某某單位的什么長,某某公司的什么長,善于斡旋的人。

大家在觥籌交錯之間,強化了“名利”的重要性,完成了“秀”的表演。

大部分的觀眾,都是群眾演員,無非就是來烘托一下氣氛。

大家帶著復雜的表情,黯然失色地坐在那里,主角們過來敬酒,急忙誠惶誠恐地站起來,協助他們完成那些“經典臺詞”。

小型聚會,也是人生舞臺,小而已。有次和四五個老鄉一起吃飯,在飯店碰到了某長老鄉,說是正在那里接待我們老家的縣長。

某長就來我們包間坐了一會兒,期間大家都帶著“崇拜”之意,可以理解。

畢竟,無論是年齡,還是身份都在那兒,又過來敬酒,不能不知趣吧。

其中一個老鄉把諂媚之態演繹到極致,低頭哈腰,那一臉的訕笑,讓我終生難忘。

開始,我對老鄉酒場的話,信以為真,什么娘家人,我堅強的后盾,有問題盡管開口。

隨著人、事、物的推移,交集,你會發現,你眼里的人脈資源,一切都是幻夢。

最根本的就是:你自己的價值資本是什么?能提供什么交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