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來得真是悄無聲息。朋友圈靜悄悄,熱搜也沒上,就連我那每天灌水幾千條的萬能群,也沒見討論——可能中間有人說起過,但很快就淹沒在別的消息里。

好像一夕之間,沒有人在乎雙十一了。

還記得去年這時候,我老早就列好了雙十一“心愿清單”,小到抽紙、洗手液,大到家用電器,吃的用的穿的,可以說是面面俱到,早就加入了購物車,一直熬到預付款這天的凌晨,確保都下單成功了才算完。記得有一樣東西是秒殺的,沒搶著,我還小郁悶了一把呢!

不但如此,去年我們還很起勁地做任務,互相分享購物車抄作業,生怕有便宜沒占上,懊悔一年。抄作業的時候也不管是不是真心想要的,反正拉到籃子里都是菜,用不用得上兩說,最多算囤貨,反正沒買錯。

話說去年雙十一還流行過買丑東西,我跟風買了個丑得要命的手機殼,拿出去一次就覺得簡直是羞恥play,于是偷偷取下來讓手機裸奔。配套的還有一個耳機收納包,也丑啦吧唧的,被娃拿著玩,后來不知道扔去哪了。

當時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大概就是:對不起錢錢,我真的很需要這個。

再往前的雙十一,那就更加隆重了。那時候我不是月光,我最多算是半年光,上半年奉獻給618,下半年奉獻給雙十一,如果余額還沒清零,沒關系,反正還有雙十二。彼時我花得很開心,當然收快遞的時候更開心,因為買了很多,都不知道送來的是啥,有一種開盲盒的刺激,每一次都是驚喜。

今年不行了,不光是我,好像朋友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購物倦怠癥。對于買東西失去了熱情和沖動。都沒人分享自己買啥了,也不攀比消費額了,甚至都沒人來取經,xx和xxx比,哪個更好用了。

大家的買買買之心,正在悄悄地死去。現在要我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那就是:對不起東西,我真的很需要錢錢。

掐指一算,現在是新冠三年秋,經過三年的磨練,人的心態改變了。一些享樂主義的人開始學著為未來做打算。

有個90后的朋友,前幾年我跟她是完全沒有共同語言的。她實在太能花錢了!兩口子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唯一的優勢就是房子和車都是上面四個錢包湊的,沒有房貸和車貸。而她花起錢來的氣勢,總讓人疑心家里有礦。

她有個女兒,今年讀小學,前幾年上幼兒園的時候,金寶貝幾萬塊的早教費一交就是一年,迪士尼年卡都是全家一起辦,學鋼琴的課時包也買的最大的,還有童裝童鞋,統統都是品牌,最低也是耐克阿迪那一檔。別問,問就是投資下一代,再窮不能窮孩子。

她自己出門都是打車,每天雷打不動要喝一杯星巴克。在我點外賣都是米粉,面條,黃燜雞的年代,她點的都是壽司、披薩。開始我以為她老公很能賺,后來才知道她都刷的信用卡,還最低額度就好了。

這兩年她明顯改變了,她甚至會給我發pdd,讓我幫忙砍一刀。我說,這不像你的風格!她說現在花錢不像以前了,現在沒有安全感。她跟我訴苦,她老公的公司正在“搞優化”,她很擔心快40歲的老公會被“優化”掉。

另外她女兒的培訓班去年踩了兩個雷,課還沒上完,機構跑路了,幾千上萬的學費眨眼就沒了,她都不敢給老公說,反正她再也沒一次性給培訓班繳費超過3個月。

以前他們家每年要出去旅游兩次,這幾年都沒旅游,我以為她會覺得憋屈,她竟然說:自從不出去旅游了,省了好多錢。

她還轉了老任的寒冬論給我,給我講要合理配置資源,避免風險過高,弄得我還以為她去兼職賣保險了。

人就是被生活一耳光一耳光抽大的,慢慢也就變得成熟了。

某寶的商家也一樣。現在各大網站購物車有一個功能:跟加購的時候比價,告訴你價格漲了還是跌了。這個功能真是搬起石頭砸了商家的腳。

我上個月加購了一件羊毛衫,這幾天一看,比加購的時候貴了40塊!雖然我懂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但我這羊毛衫還沒穿到身上,他們已經打定主意要薅我的羊毛了,這合理嗎?

對不起,我沒有羊毛,只有汗毛,有本事你來薅吧。

我問另一個做電商的朋友,現在的商家都這么不講武德嗎?

他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今年電商都很難,行情這么差,大家都指望雙十一掙一筆。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很多店平時沒什么銷量,自然要降價銷售,雙十一客戶多,能漲一點是一點,最后優惠價算下來,和平時差不多,商家的利潤有保證,客戶心里還開心,皆大歡喜。

我產生了疑問:那雙十一的意義在哪里?訓練中年老母親的奧數能力嗎?

他還說,像他干直播的,最能體會到行情冷暖。別看后臺觀眾人數多,但是再怎么吆喝,銷量都不怎么動,他甚至懷疑所謂的觀眾都是機器人……

我存心刺激他:人家帶貨一哥一出馬就是兩百多個億,不是這屆消費者不行,主要還是你不行。

他半天沒回復我,末了來了一句:是啊,錢都叫他一個人賺了,我們可不就喝西北風了嘛。

我仔細琢磨了一下,還是沒覺得周圍朋友有誰消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可能李一哥的粉絲都是小仙女,還沒經歷過生活的抽打吧,哪像我們,只對生活用品感興趣,抽紙、卷紙、濕巾紙,洗衣液、洗手液、消毒液,這些才是我的菜。

不說了,我再去囤點洗潔精,雙十一就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