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網絡上的聲音紛紛擾擾,每個人的意見都不相同,如何才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獨立思考呢?本文作者認為獨立思考應該是“思考”與“獨立”的組合部分,如何理解呢?一起來本文看一下吧。

這種問題或許經常遇到:

出現熱點事件打開各種八卦自媒體文章,相關評論都充斥著情緒,臆測和發泄,但文中帶有各種理由且邏輯證據條條是道,讓你覺得好有道理。

每次看到弱者被欺負事件,人們第一刻會指責強者不夠包容,或許你也會“順便吐槽幾句”;老板說“我想聽聽你獨立的見解”,可當你說出口后得來的是“沒經過大腦”的批判。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獨立思考比讀書更重要”,為什么?很多現實問題很難有對錯判定,這種情況下若沒有自己想法來面對各種不相關言論,你就會被別人帶跑遍。

但現實中人往往處于想法太多造成思維跳躍,思考太重造成“決策困難”的兩者之間,此時怎么辦?那就需要相對清晰的獨立思考方式來幫助人們處理思維的無序。

很多人只是瞎琢磨而無法做到“獨立思考”,那什么是獨立思考呢?

有人認為是“價值觀投遞”,也人認為是基于自身認知對事物的評判標準,其實這些都對。

但在智遠看來拋棄那些“認知層”的內容,獨立思考應該是“思考”與“獨立”的組合部分,我們將從兩者出發,尋求一套可供多半人使用的獨立思考方法論。

01 接觸信息即思考

若你在網絡上搜索“如何記筆記”,會出來1000+文章告訴你記筆記的方法論,那么你就需要判別哪些是有價值,哪些無用,哪些是重復的。

這時獨立思考就顯得格外重要,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獲取碎片知識前的思考

其二遇到復雜問題后的思考

人的大腦本能有種固定思維模式即只喜歡接受與自身相符的信息,基于此條件我們先從前者開始,你日常是如何獲取信息的?

1. 知識前的思考

我想多數人會說通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等,但你有無發現如今信息量過大,里面充滿各種情緒。

加上算法的推薦,你涉獵的多數信息只是在某個固定的回路當中,循環播放,因此大腦就會出現各種偏見。

受到個人觀點信念以及額外干擾,在做決策時,我們就很難對信息的客觀做出評價,因此在獲取知識前其核心就需要用到“獨立思考”,帶有目的的去涉獵內容很重要。

但較多數人在此并未啟用獨立思考功能,會習慣于“大量涉獵”。

譬如你總是刷信息流,可最后記住的內容卻寥寥無幾,你習慣刷短視頻,半個小時后再思考剛記住了哪些?卻早已忘在腦后。

而這所造成的印象只能成為“短時記憶”,刺激獎賞系統持續強化此進程,最終會產生欲望的放大,大腦信息過載而形成高認知幻覺。

什么是高認知幻覺,舉個例子:

很多人熱愛閱讀與寫作,你覺得寫不出來是因為閱讀不夠,還是沒有系統學習,這樣的思考方式對嗎?

不對的,閱讀與寫作并非因果關系,一個人不會因為喜歡閱讀就能寫作,而是因為能夠基于已知信息與知識“進行思考”才能寫作,很明顯閱讀只是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某種方式。

古人已經告訴我們解決方式: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閱讀再多不善于思考,就無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形成獨特見解。

很多人的通病經常為永遠在閱讀學習做準備,可就是不去行動。

他們誤以為自身只是懶,而不是認知能力不夠,就像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你不是不聰明,而是不勤奮”,將聰明作為認知評判的標準,卻把勤奮排除以外。

所以閱讀量大的人會形成:“我不是不會寫,而是懶得寫”,我看過很多“定位”的書,就能做好品牌定位,我聽老師幾堂課就找到“解決企業問題”的答案。

這與上述表現相同,就是一種高認知幻覺,實際上更大可能自身根本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實踐,充其量大腦對信息粗狂加工的決策而已。

因此知識涉獵前我們就需要給大腦安裝獨立思考的“方法論”。

那進行時大腦就會自動形成“這條信息對我有無益處”,來自哪里,是情緒表達還是有所啟發,自動分發與匹配大腦舊認知的知識進行迭代,這才不會形成“假學習”。

盲目的投喂大腦知識并不能形成良性的“認知升級閉環”,反之信息會造成決策的偏差效果,知識越多,來源越不準確,你就越亂。

就像柏拉圖所述:“學習即回憶”,因此獲取知識前每個人就需要擁有“獨立思考”,但多數人卻把兩者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