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我們介紹了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的一些方法,也介紹了記敘的順序,掌握了那些方法,可以把文章寫得首尾完整、脈絡清楚,記敘的順序安排得巧妙,也能把文章寫得有些波瀾。但是,光靠這些方法,我們的文章還顯得單薄,要想把文章寫得復雜一點,還要再學會進行復雜記敘的一些方法。這樣,我們寫的文章,就生動得多了。

伏筆
行文中暗中安排某些細節,為后文的情節發展做好鋪墊。這種暗中安排的細節就叫伏筆。

39.寓伏于話。通過人物對話安排伏筆。
例如《范進中舉》寫范進向丈人借錢去參加鄉試:不覺到了六月盡間,這些同案的人約范進去鄉試。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如今癡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明年在我們行里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
胡屠戶很迷信,他相信中舉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另外,他平素又看不起他的女婿,范進向他借盤纏,引出他一些不三不四的話來,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胡屠戶的這話里,就隱藏著一個伏筆。范進聽到自己中了舉人之后,高興的痰迷心竅,一時瘋了。報錄的人出了個主意,說找一個他平時懼怕的人嚇他一下,打他一巴掌,說“你沒中”,他一清醒,就好了。文中是這樣寫的:報錄的人道:“不要只管講笑話。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把方才這些小心收起,將平日的兇惡樣子拿出來,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眾鄰居五六個都跟著走。老太太趕出來叫道:“親家,你只可嚇他一嚇,卻不要把他打傷了!”眾鄰居道:“這自然,何消吩咐。”說著,一直去了。
等到果真把范進的病治好了之后,又是這樣寫的: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里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問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
胡屠戶不敢打范進一巴掌,打了一巴掌之后覺得巴掌彎不過來了,這些細節,無不和前文胡屠戶那段話中藏著的伏筆有關,沒有伏筆后文這些情節便如無源之水,說服力、感染力就差得多了。

40.寓伏于事。敘事時暗中伏下某一細節,為后文情節發展做好鋪墊。例如《灌園叟晚逢仙女》寫到張委用毒計誣告秋公謀反,官府把秋公捉走之后,有一個伏筆:張委俟公去后,便與眾子弟來鎖園門,恐還有人在內,又檢點一過,將門鎖上。
張委想霸占秋公的花園,暫時把它鎖上,看看秋公的官司如何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他鎖上園門之前“檢點一過”是理所當然的事,讀者不會看出什么破綻。這一筆就為后文園中出現花仙一事做好了鋪墊。園中既然沒有人了,落花怎么會又返枝了呢?“女子”又是從何而來呢?文章就把神話色彩渲染得十分濃烈。如果張委鎖門時不“檢點一過”,人們還會猜想到是有什么人躲在園內做的手腳,這樣,神話色彩就被沖淡了。

41.寓伏于景。在描寫環境、景物時設下伏筆。例如《小桔燈》,作者有一段話是描寫鄉公所陳設的: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個鄉村的鄉公所樓上。走上一段陰暗的仄仄的樓梯,進到一間有一張方桌和幾張竹凳、墻上裝著一架電話的屋子,再進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間,和外間只隔著一幅布簾。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著一張條子,說是她臨時有事出去,叫我等著她。
這段描寫為后文“我”代打電話、訪問小姑娘家做好鋪墊。作者買桔子看望小姑娘的媽媽,又為制作小燈設下伏筆。

照應


前文出現的詞語、細節和未盡事宜,后文加以交待(或反復),顯得章法嚴謹,前后呼應。這是很見功夫的技法。有的長篇巨著,內容龐雜、頭緒紛繁,可是沒有一個細節或詞語沒有著落,象會計的帳目一樣,來有路,去有蹤。

42.詞語照應。前文出現過的詞語,后文予以交待、重復。例如《櫻花贊》寫到花的品種,作者是這樣寫的:
我的日本朋友告訴我,櫻花一共有三百多種,最多的是山櫻,吉野櫻,和八重櫻。
后文寫到櫻花開放的季節時,作者是這樣寫的:只要遠遠地一絲東風吹來,天上露出了陽光,這櫻花就漫山遍地的開起!不管是山櫻也好,吉野櫻也好,八重櫻也好……向它旁邊的日本三島上的人民,報告了春天的振奮蓬勃的消息。
這里,不但前文出現的詞語個個有交待,而且連詞的順序都和前文保持一致。

43.細節照應。前文出現的未曾了結的細節,后文予以了結或做出交待。例如《百合花》寫到小通訊員衣服上撕了一個口子:我手里已捧滿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訊員來拿。沒想到他竟揚起臉,裝作沒看見。我只好開口叫他,他這才繃了臉,垂著眼皮,上去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不想他一步還沒有走出去,就聽見“嘶”的一聲,衣服掛住了門鉤,在肩膀處,掛下一片布來,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
寫到“我”叫通訊員回團部時,又提到了那個口子: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真后悔沒給他縫上再走。現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后文寫到通訊員被擔架隊抬回來,作者不忘照應一下那個口子:擔架員把傷員抬上門板,但還圍在床邊不肯走。一個上了年紀的擔架員,大概把我當做醫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說:“大夫,你可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治好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們全體擔架隊員給你掛匾……”他說話的時候,我發現其他的幾個擔架員也都睜大了眼盯著我,似乎我點一點頭,這傷員就立即會好了似的。我心想給他們解釋一下,只見新媳婦端著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聲。我急撥開他們上前一看,我看見了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紅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
這一處照應,使讀者了解到,那舍己救人,英勇獻身的動人事跡,正是那個靦腆的小通訊員做出來的。
后文再度照應那個口子:她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默默地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地縫。我想拉開她,我想推開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的笑。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一個什么東西,伸手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
這個照應,把新媳婦對子弟兵的無限熱愛表現得酣暢淋漓。
至于那條百合花圖案的新被子的前后照應,就又把文章的主題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44.因果照應。前文出現的某些細節,是后文某些情節出現的原因;后文照應的某些細節,是前文某些細節發展的結果。彼此照應的細節之間有著因果的聯系。例如:《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一口咬定要“照約執行處罰,要是殿下不準許我的請求,那就是蔑視憲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銷貴邦的特權。”
當巴薩尼奧要求“請堂上運用權力,把法律稍為變通一下,犯一次小小的錯誤,干一件大大的功德,別讓這個殘忍的惡魔逞他殺人的獸欲”時,假律師鮑西婭說:“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誰也沒有權力變更既成的法律,要是開了這個惡例,以后誰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壞事都可以干了。這是不行的。”
這樣“照章辦事”就成了原告、被告、法庭三方都認為應該恪守的原則,這就是后文鮑西婭巧妙地利用契約文字的漏洞戰勝夏洛克的原因;后文鮑西婭判決“猶太人,除了冒著你自己生命的危險割下那一磅肉以外,你不能拿一個錢”時,夏洛克乖乖就范,就是結果。這前后文的照應,反映了因果的聯系。
這種因果照應,對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說服力,起著重大的作用
伏筆和照應常常配套使用,凡是伏筆,后文一定要照應。但照應可以單獨使用,后文所照應的前文,不一定都是伏筆。
伏筆和照應是應該在構思或撰寫文章時精心安排的。萬一當時沒安排好,在修改文章時臨時補充也較便當。例如修改文章時,發現某個細節來得突然,缺少依據,可以考慮在前文適當的地方加上伏筆;前文使用的詞語,出現的未盡事宜,后文忘記交待,沒有著落,可以考慮在后文適當的地方添上照應。因此,伏筆和照應不僅是寫文章的重要方法,也可以作為修改文章的兩把尺子,幫助我們發現漏洞及時加以彌補。

暗示
行文中對后文情節的發展趨勢做某些透露或推測,使者在不知不覺中被這種透露或推測所吸引而產生某種懸念,引起繼續閱讀的強烈愿望。

45.心理暗示。作者通過描寫某個人物的內心活動或“我”的心理活動,對主人公命運的變化、對情節的發展趨勢中透露給讀者,引起讀者對人物命運或事態發展的關注,例如《祝福》,通過“我”的心理活動,對祥林嫂的命運做出推測: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內然而會不會含有別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別的意思,又因答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但隨后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么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說是生著神經病;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系了。
讀者受到暗示之后,對祥林嫂的命運非常擔心,因而產生強烈的閱讀欲。

46.對話暗示。作者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把人物的命運,事態的發展趨勢,暗示給讀者。例如《堅強的戰士》鄭瑾和林道靜的對話:道靜堅決相信了自己的觀察,坦率地說:“我和別的黨員沒有關系,也沒有證據落在他們手里。”
“那很好,小林同志,如果我能夠多活幾天,我要盡力幫助你。看樣子他們對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許能夠被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須一口咬住是群眾,是一個普通的失業青年。如果再受刑那就還要咬牙忍住……你的傷很重,他們大概不會再動刑的。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向敵人屈服,無論如何我們要堅持斗爭到最后——你要相信最后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這段對話暗示了鄭瑾的生命將遇到危險,也暗示了林道靜經過一番磨難之后可能獲釋,所以它牽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讀者都為鄭瑾的命運擔著心,希望但愿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都對林道靜的命運寄予希望,希望能恰如所料。

47、細節暗示。作者在行文中通過某一細節暗示人物的命運和事態的發展。例如《百合花》通過細節,暗示通訊員可能犧牲:一會兒,我們的炮響了,天空劃過幾顆紅色的信號彈,攻擊開始了。不久,斷斷續續的有幾個傷員下來,包扎所的空氣立即緊張起來。
我拿著小本子,去登記他們的姓名、單位,輕傷的問問,重傷的就得拉開他們的符號,或是翻看他們的衣襟。我拉開一個重彩號的符號時,“通訊員”三個字使我突然打了個寒戰,心跳起來。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號上寫著×營的字樣。啊!不是,我的同鄉他是團部的通訊員。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問問誰,戰地上會不會漏掉傷員。通訊員在戰斗時,除了送信,還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
文中的“我”叫通訊員回了團部,有的讀者會以為沒有事了。“我”登記重彩號發現了“通訊員”三個字,這個細節,馬上引起讀者對通訊員命運的擔心,從而產生強烈的閱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