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過讀書來提升寫作能力可行嗎?怎么做好?
最近經常會遇到咨詢寫作的同學詢問同樣的問題:能不能通過讀書來提升寫作能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讀書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價值。
第一, 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或者提升思想認知;
第二, 積累寫作素材,包括觀點和案例;
第三, 積累詞匯量。
這三大價值其中,第一點跟寫作沒有關系,不管是否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人們都可以通過讀書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他一定是提前有了自己在相關領域的知識或者思想體系;我們不敢想象,一個只識字,但沒有任何知識和思想體系的人,能從一本深奧的專業書或者哲學書里讀出什么來。
但就第二點和第三點來講,差別則會很大。具備一定寫作基礎的人,可以通過讀書來積累自己的詞匯量、素材和案例,把一本書、一篇文章里的東西拿來為己所用;但是,如果缺少這樣的能力結構呢?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根本拿不來。
你會發現,要想通過讀書得到你想要的,需要提前具備相關的能力。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形成自己的能力結構”。缺少這一前提條件,任何人都無法進入作者的世界。
說到這里,也就不難回答“能不能通過讀書來提升寫作能力”這個本末倒置的問題了。只有具備了專業的寫作能力,你才能通過讀書來積累詞匯和素材,看清作者的謀篇布局,進一步對自身的寫作能力進行完善和補充。
閱讀或任何領域的學習其實都應該遵循這樣一個基本模式:能力先行,知識在后。
其中的“能力”是一種結構模式,以具體從事某項活動為目標,在此過程中設置一定的行為框架。比如學習寫作,即需要打通語言、主題和邏輯這三大關方可。而“知識”的涉獵,就是讀書,它是建立在能力框架基礎上的,有意識的行為。
比如,寫作中需要度過語言關,就得聽或看一些名著類作品,體會作者字里行間表達上的與眾不同之處;學習主題提煉,就需要去涉及一些思想性內容,讓自己具備一定看問題的高度;增強文章的邏輯性則又必須要在結構思考力等方面下功夫。否則,很可能會出現“讀了那么多卻終究一無所獲”的局面。“讀書無用論”其實也就是這么來的。
這就好比高速公路行駛;開車的人會對每個路標的含義都了然于胸;但坐車的,卻很可能視而不見。經過了同樣的路程,看到了一樣的風景;因為彼此的能力結構上存在差異,其結果大相徑庭。
近幾年,各種付費課程如雨后春筍,很多人花了很多錢,購買各種各樣的課程;學習之后,反而讓自己更加焦慮。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明白自己目前階段所需要的是什么。
課程,承載的往往是知識,在某一個領域還沒有形成能力結構之前,這些知識往往會使自己更加迷茫。
同樣的,對孩子的培養也符合這一邏輯。家長一窩蜂給小孩報各種培訓班,很多時候不過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而不能從自家孩子發展階段的特點出發,因材施教,缺少宏觀上對孩子未來的考量。
孩子讀小學之前,大腦的發育還不完善,知識的獲取能力有限。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給他們灌輸大量的知識,而是幫助他們形成一些必要的能力結構。比如,通過閱讀繪本,可以培養語言能力;練習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和系統性能力;練習樂高,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這些能力一旦形成,當孩子上學之后,相關學科的學習效率自然會非常高,再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回到我們的話題,學習必須要“能力先行,知識在后”。在具體做法上分為兩種情況:
如果你已經形成了自己相關領域的能力結構,也明確知道,這里面欠缺的是什么,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挑選能夠彌補自己缺陷的課程,而不是大面積撒網;這樣一來,你的結構會日趨完善。
如果沒有,那就要先確立某個目標,去建立相關的能力結構;再通過讀書或者學習某些課程的方式,讓自己變得牛逼。
說到這里,最后需要糾正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很多人認為,通過讀書就可以功成名就;事實上,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成就一件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能力結構的形成;一個是知識內容的補充。前者是訓練得來,后者才是讀書的結果。
所以,想通過讀書學好寫作,或者做好任何事,很抱歉,不可能;但如果預先設定目標,并且已經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前行;那么,根據自己需要而讀的書就成為必要的抓手,一步一步,帶領我們一路前行。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