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來自筆桿闖天下社群的群友:別完美。#自媒體#日新月異,在這四個方面努力,成長快人一步~

要獨立思考問題,不要隨聲附和

有句古語: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這句話至今通用,尤其是信息如此透明的時代下,

每個人想知道什么,就能接觸到什么,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找到最靠近自己需求的那個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新風口和紅利期,這幾年尤其是#新媒體#盛行下的自媒體領域,

很多普通人賺到了原本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金錢,除此之外,還有認同感和成就感。

自媒體發展至今,從圖文到短視頻以及中視頻的形式,

不少人都說有些平臺已經沒空間,但其實依舊有不少人一直在入局。

因為大家基本上都聽過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這句話轉換到自媒體里,就變成了,在風口期入局肯定是最好的時間。

但其實入局的早晚只能決定一小部分的成敗,真正想快速成長是看你入局后所走的每一步。

接下來我從四個方面告訴大家,入局自媒體以后,如何才能成為更快成長的那個人?

1 學會并舍得付費去學習

信息透明化時代的好處,就是很多領域的初級入門知識,你能在搜索網站里找到答案。很顯然這是用時間換來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深層的知識,你必須要舍得去付費。

你可以選擇買相關領域的書籍或報名領域內課程或找專業人士進行一對一咨詢,

但并不是什么課程都值得報,因為這也是一個人人可開課的#時代#。

所以,并不一定是你所購買的每個產品課程都能被用得上,甚至有的也是知識類韭菜,但也不完全是沒有辦法避免。

決定付費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的需求。

一切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這樣就能排除掉90%的課程,然后再從中篩選你認為最合適你的課程。

其實知識付費元年是在2023年初的疫情來臨時爆發的,歷經快兩年的迭代,知識付費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情。

前幾天我在一個自媒體社群里和群友們還聊起關于#知識#付費這個話題,

原來幾乎每個人都在入門之時花費了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的一個過程。

他們都說,有些#課程#的確沒什么用,但有些課程確實是能給人醍醐灌頂的效果。

所以,在前期,大膽地去付費,許多問題搜索網站并沒有答案。因為自媒體的任何平臺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并不簡單的一個行業。

2 學會模仿但不要抄襲

這個時代是最忌諱抄襲但又最需要模仿的時代。尤其是在自媒體平臺上。

前有千萬博主錘百萬博主抄襲的事情,但沒關注后續。

因為自媒體平臺的內容其實是開放式的,所以難免被借鑒和模仿,抄更是見怪不怪。

大IP古偶劇經常因抄襲被上熱搜已經屢見不鮮了。

因為抄襲毫無靈魂和風格,久而久之,你永遠都無法入局,最后也是浪費時間。

但是模仿的確是最快成長的方式,歷經百次萬次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模仿和抄襲不同,模仿是要去拆解別人的內容,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這樣做會有粉絲喜歡。

而抄襲就是把別人賬號上的東西搬運到自己的賬號上。

其實現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上非常忌諱抄襲搬運,基本上都是扣分封號處理。

所以,如果你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就去模仿,注入自己的想法。

所以,別害怕去模仿別人的風格。

因為知識是不分先來后到,只是看你呈現的風格和方向以及你一貫的方式。

想想堅持做手機創新的是喬布斯,但并不影響其他人去模仿,也不影響他們的市場份額,只是市場大小的問題。

3 拼盡全力而不是這樣就好

一萬小時定律大家都聽過,所以對于自己想學習的新領域,一定要拼盡全力,

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又或者隨便看個半小時,就覺得自己會了。

知道并不等于做到,看過并不等于學會。并且所有學習的東西沒有進行系統性的輸出,是很快就會被遺忘的。

所以要想快速成長,你可能要996甚至是007,時間會給你最明確的答案。

劉潤這個公眾號是2023年年底開始做的,

熟悉公眾號的人都知道,那時候公眾號領域的紅利已經接近尾聲了,可是并不影響他的成長。

劉潤本人也說過,起步并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成長的步伐才是。

所以,要想成長,你必須拼盡全力,時間和精力必不可少。只有當你舍得付出之后,才可能會有結果。

4 提高你的認知能力

我們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外界的一切聲音都可以聽,但真正要怎么做,要自己決策。

而不是人云亦云,別人說行,就去做,別人說不行,就立馬跟著說不行。

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哪怕一開始是錯的。

而認知能力的提高最關鍵于你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但認知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沒有那種快速學習三天或五天的課程就能迅速提高。

要知道認知能力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最大的因素之一。

還記得那句何為見過世面嗎?

不是吃過全世界的米其林餐廳,也不是踏遍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是讀萬卷書。

沒有人是天生的王者,但你可以讓自己成長為王者。

入局任何領域晚不晚是最小的一件事,最關鍵的是你入局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正確,才是你成長最關鍵的因素。

推薦閱讀提升認知:四個方面告訴你,如何提升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