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業數字化給國家帶來了哪些福利?中國將如何應對未來的局面?
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推進產業互聯網的建設,在此過程中又如何找到產業互聯網建設的工業路徑?在工業路徑條件下,還需要有一條智能制造路徑。2000年左右,我們在北航軟件所提出,要走模型驅動的現代化軟件工程道路。21年過去,我們很高興看到,模型驅動的道路是真正開發工業化路徑的核心定位所在。
當前,從我們國家整體上來講,產業數字化已經給中國經濟的運行實現一個全域的CT輻射。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也將邁入一個新時代,就是回歸到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的“新計劃經濟時代”。這種計劃經濟和傳統宏觀統籌的計劃經濟是不同的,它倡導的是數據驅動。
因此,我們在新時代要把數據作為一種新驅動要素,要找到產業運行的核心模式,還要把產業運行模式實現模型化。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怎么將整個中國經濟推向市場驅動、數據驅動的新型計劃模式,這給所有推動產業數字化進程的人提出一個巨大挑戰。
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及占比,圖片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3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一類創新主體不斷涌現。不同于傳統的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它是一種平臺型科技企業,也是一種新型的數字科技公司。這種公司以產業互聯網建設為導向,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發展、重構賦能。
當前,產業互聯網如何拉動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去適應消費互聯網已經進入存量時代?我認為,只能找到新突破口,也需要新的創新主體。因此平臺化新型數科公司,在未來10年將進入新主體時代。
從總體上看,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分成兩個主軌道。其一是發展現代化的數字科技產業,其二是推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兩個軌道是相融相生的組合。
所以,如果想要實現整體和區域經濟的數字化,可以從這兩方面推動:一是打造數字化的科技產業,二是推動相關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兩者相融相通的發展條件下,數字經濟增速將達到傳統經濟增速的一倍以上。
從2023年上半年來看,中國所有省份都出現GDP數據下滑,唯獨浙江省是增長的,這就是數字經濟拉動當地傳統經濟的范式作用。到2023年下半年,各地方政府已高度認同數字經濟的范式化,都在思考如何推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圖片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3年)》
從策略上來看,我們可以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過,雖然這兩者相融相生,但對于地方經濟發展來說,到底是重點發展數字化產業,讓數科公司產業規模化,還是去重點打造產業數字化,如何抓住兩者之間的主旋律?
通過對比中美兩國我們可以發現,要想真正發展好數字經濟,要把重點放在產業數字化。從美國來看,它整體的數字經濟發展是“兩條腿走路”模式,一方面是通過打造消費互聯網建設數字化產業,另一方面是發展產業數字化。而中國目前主要是發展BATJ這樣的消費互聯網公司,也就是說我們存在“單腿跳”現象。
那么,如何提高數字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拉動性占比?這一年來,各地方各行業都在思考。在今年年中,各省推出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其中呈現一種“654”現象。這其中的“6”,是指先進省份要把數字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拉動性占比提高至60%,“5”是50%,“4”是40%。
為什么要強調“654”?是因為國家希望在提高數字經濟拉動傳統經濟增長的占比方面,把各省級行政單位分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就是以江浙為代表的60%,第二梯隊就是以北京、廣州為代表的的50%,第三梯隊是以重慶、四川為代表的40%。在大趨勢下,“654”工程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提升性工程。換句話說,我們要讓數字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從單條腿走路轉向兩條腿走路。
從整體上看,我們在不斷發展數字科技戰略主干道的同時,還要去鋪軌,進一步發展產業數字化。這樣的戰略已經交給一些頭部企業,也包括以塊狀單元為導向的縣區去發展。,因為它所以頭部企業、縣區經濟,要積極發展產業數字化,在這條道路上找到把數字經濟作為強國戰略發展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產業都會出現智能化沖動,也就是未來是一種智能經濟,是一種市場導向、數據驅動的新型計劃經濟模式。
在這種導向下,我們要先把企業推進到產業從業者當中。立足于此,國家發改委去年4月出臺政策,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這是在為中國縣區經濟和頭部企業發展產業數字化站臺,因為它倡導的是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所以企業數字化一定是產業數字化的前提。
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
在第一階段,我們還是要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頭部企業或縣區要搞好產業數字化,中小微企業就要成為產業數字化當中的參與者,自身也要成為數字化的企業。
“上云用數”,但如何被“賦智”?“賦智”,整體上還是要利用產業互聯網的能力來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賦智”。中小微企業是被賦智,不是中小微企業為產業賦智,因此中小微企業是參與者,賦智者是產業互聯網,是新型智慧經濟。
第二個階段,在企業“上云用數”后,整個產業就會形成在消費側價值鏈已經數字化之后的全供應鏈數字化運轉,從而形成供應鏈能夠加上消費鏈運轉的產業互聯網。因此產業互聯網有衡量標準,是在供應鏈數字化運轉和整體流量側數字化運轉的條件下,形成全連接供需效應,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經濟,才能叫做產業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形成后,它會跑出產業經濟大數據,逐步邁向產業數據資產化階段,走向產業數字化。
當我們實現產業數字化,擁有真正的產業運行級大數據后,將邁向產業的智能化,這才是真正的智能經濟。我們要用運行級數據實現對未來的洞察,以及對整個經濟運行走勢進行預測和分析,最終要用數據原理去促進產業優化和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供應鏈如何優化,如何滿足消費側流量的客戶需要,這就存在如何智能化重構的問題。
數據資本是產業智能化的前提,而數據資本又以產業經濟運行的數據積累為潛在要求,最后整個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化的存在,它拉動民生,拉動鄉村振興,拉動人才就業,助推品牌強國、智慧中國的建設,成為一種生態化產業主干道。所以中國經濟產業數字化發展,會讓中小微企業在縣區經濟發展和頭部企業數字化拉動條件下成為參與者,然后進入產業網絡化、產業數字化、產業智能化、產業生態化的征程,這是數字經濟的一個范式。
圖片來源:浙江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從這條道路上來講,我們如何把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更優更強更好?其頂層設計架構是這樣的模式:
首先是以流量側也是消費側為中心,呈現小前臺能力,每個產業的客群將是多樣化的,在多樣化基礎上呈現規模化,因此個性化服務能力將會成為未來產業數字化的第一挑戰,我們必須具備小前臺能力。
第二是大中臺。大中臺是指我們在為產業多樣化的客戶群體服務時,服務供應能力要極大豐富,所以未來是服務資本的時代,這個時代服務客戶的能力是一個全域服務聚合能力的時代。
第三是硬后臺,必須基于較強的云算力和算能。整個產業作為供給側來講,服務客戶消費側時,尤其是客戶在注重個性化的時候,對算力算量算能的需求已經超出傳統云計算,所以要有很強的云原生基礎架構能力去支撐。
第四就是強安全。整個經濟安全、數據安全,已經成為我們能不能走下去的牽制,沒有數據安全就不會有真正的數字化,也不會有真正的數字經濟。
第五是富生態。每個產業都是一個利用數字化運行,拉動其他相關生態多元化能力融合,為自己客群賦能的主干道,它需要匯聚多方面的生態能力。例如,做產業供需平衡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供應鏈金融怎么辦?
以前消費互聯網時代做的是消費金融,很多銀行探索的也是消費金融。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供應鏈金融,尤其在互聯網思維方面,互聯網金融也是供應鏈金融的一種。包括現在各行各業,上云用數后成為數字化企業,整個企業各方面的運作存在知識門檻,例如如何做品牌,如何做營銷,如何在存量基礎上做增量,運營模式如何去改進等。這在整體上就存在一個知識資本的問題。
所以,富生態是保證產業繁榮發展的根基和保障,只有獲得生態川流不息的賦能,這個產業才能越做越好,客戶被整體賦能的能效才會持續增長。綜上所述,我們產業數字化的五元組合就是小前臺、大中臺、硬后臺、強安全和富生態。
在這種條件下,最要緊的是上層GDP任務下達給各個縣區經濟板塊單元之后怎么做?只有繼續做增量,所以國內的縣級政府機構對推進轄區內的產業互聯網建設非常著急,因為只有發展數字經濟才能推動轄區內的稅收出現增量。在這個過程中,縣級單位會積極考慮如何推進數字經濟戰略。中國下一步經濟戰略的主陣地就是塊狀經濟單元的數字化轉型,然后在此基礎上搭建包含小前臺、大中臺、硬后臺、強安全和富生態的產業互聯網平臺。
除此之外,就是要貫通經濟數據。今后中國經濟要想做增量,離不開精準施策和精準施政,縣級機構委辦局要去主觀化,走向數據驅動,要利于產業互聯網運行,構建數字經濟大腦,因此需要通數據,在此基礎上發展繁榮地方業務,從而找到轉型脈絡,實現經濟增量化,
具體應該怎么做?現在我們看到中國數字經濟需求已經出現,那就要以產業互聯網為突破口,達成“新四化”。
首先是稅收本地化,中國產業互聯網要跑在整個先驅經濟的位置上,不是跑在江浙。中國經濟不是給江浙做工程,而是面向全國整個大市場。所以產業互聯網作為我們未來核心的建造對象,一定是一場巨大的歷史革命。在這個立場上來講,將會呈現出我們對未來新型智慧建造的一種強大期待。
第二是人才本地化。未來整個縣區經濟一定會有海量的從事產業數字化相關的人才,也包括IT建設的一些技術人才本地化。
第三是資源本地化。當數據資產已經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時候,每一個縣域的經濟運行大數據是否可以作為資源實現本地化,將成為一個挑戰。
第四是服務本地化。今后,產業互聯網能在自己土壤上生根繁衍,生生不息發展下去。“新四化”要求我們去發展,中國金融也會呈現出分布式長期化的特征,向各個產業互聯網進行融合。
之前有頭部金融科技公司過來詢問,在商業銀行自身數字轉型都很難戰略化的時代,如何找到戰略?我認為,它需要找到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在做金融供給的時候,不要以金融產品為中心,而是要以金融服務為中心。所以我們現在要看到,未來需要將金融科技服務融入到產業服務建造過程中的支撐能力。
中國數字經濟內部結構,圖片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3年)》
我們要注意到,未來產業互聯網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有5類模型進行沉淀。
第一是身份模型,未來數字經濟社會每個人都是帶著資產而存在的一種身份,但如何把數字經濟身份實現化繁為簡。
第二是流程運轉,品牌建設、整個產品渠道推廣都需要流程化運作。產業互聯網也是一個線上經濟體,它怎么流程化運作。
第三是數據模型,我們開發和挖掘數據要模型化。
第四是未來是算法時代,算力也像數據一樣已經能源化。
第五是安全,一定要把整個保護體系顆粒化、要素化。下一步,我們要發展數字經濟2.0,1.0時代發展的是數據要素化,2.0我們要實現模型要素化,2.0是在1.0的基礎上發展的。
2023年到2023年這3年,我們努力推進的是數字經濟1.0,2023年開始,我們已進入數字經濟2.0,也就是被稱為模型要素化的時代。這其中,最大模型就是小前臺、大中臺、硬后臺、強安全、富生態的產業互聯網模式;其二是相應的所謂深流、數據安等技術要素,也要實現模型化。
整體上講,模型要成為今后發展數字經濟2.0時代的資產化支撐中心。我們要構建數字化發展轉型的模型資產,以它為中心打造未來云上的智慧化。如果連模型開發都搞不定,我們整個智能制造建設和工業化路徑是沒有依據的。
只有解決未來在整體智能化發展道路上,產業互聯網相關的五大模型積累,我們下一步發展產業互聯網才有智慧資本可用。未來是智慧經濟時代,它的商業模式已經幾近漂移或缺失,能不能促使產業互聯網真正實現對經濟的拉動,它的突破口在于智慧沉淀。
下一步,我們將進入智能化經濟演進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問題是模型資產化挑戰。我們已從碎片式代碼時代走向模型智能化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是需要堅持模型為王。“一大五小”的新模型驅動,告訴我們要發展一種模型驅動的新型經濟建造能力,沒有這種經濟建造能力,在中美兩國的經濟對比中,我們的速度和滲透占比仍然上不去,因此現在不光是一個技術戰略的較量,更多是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突破的較量。
在這條道路上,整體上來講,新的智慧建造模式已經有了相對清晰的范式。首先它需要全連接,第二它需要有很強的云原生算力,其三它需要數據驅動,其四它需要形成新的開發建設標準化范式。
一批服務中國數字經濟的新實體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現代化發展轉型的綜合PaaS服務提供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