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兩大互聯網社交平臺因發布某金融視頻廣告,宣揚過度消費等不正確導向,存在嚴重價值觀問題被罰。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不少消費者“吐槽”短視頻和直播中充斥著大量“雷人”的金融類廣告營銷行為,呼吁多部門聯手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

突破尺度博眼球

“一些網貸產品瞄準了年輕人愛幻想的特點,在廣告中讓出身平民草根的女孩子透支消費,打扮成所謂的名媛進入社交圈,成功逆襲,事業愛情雙豐收。這種廣告中充斥著拜金和炫富的鏡頭”。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陳菲告訴記者,當她身邊一些年輕朋友主動與她分享這些廣告時,她感覺這些廣告價值觀是有問題的。

記者了解到,某些短視頻和直播金融類廣告不僅強化了貧富差異、性別沖突等內容,有的甚至還有點兒血腥。例如有的視頻為了突出買保險產品能理賠的優勢,突出了一些血肉模糊的車禍或者醫療手術視頻照片,引導“人們買了保險產品可少自費支付醫療費,為家庭分憂”。但是此類廣告讓很多觀者感到不適。市民李先生坦言,他身邊有幾位賣保險的熟人,他們在朋友圈推送的保險廣告不時有哪位名人不幸染上惡疾去世的消息,或者慘烈的車禍現場照片,以致后來堵心的他直接將那幾人拉黑了。

金融業內人士坦言:網絡上這種博眼球的金融營銷廣告與傳統廣告不同,一些公司和個人借鑒網絡元素和創意手法,惡俗口味頻現,針對這種現象需要進行針對性管理。

監管地帶無真空

據了解,去年就有國內一家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發布一系列短視頻廣告引起爭議,后來其公開致歉并開展治理和防范惡俗廣告行動。業內人士指出,一些新型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不能存在監管真空地帶。廣告處罰顯示出廣告內容監管部門已經為互聯網平臺敲了警鐘。市場監管部門依據《廣告法》有針對虛假廣告的加倍罰款內容。金融監管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正在全方位、多角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此外,金融監管和行業自律組織已經多次發聲強調不得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不得開發違反公序良俗、助長社會陋習和不良風氣的消費信貸產品。針對當前保險機構從業人員普遍通過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微信群、微博、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參與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的現象,監管部門要求保險機構從業人員經所屬機構授權后,才可以開展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保險機構要為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保險機構應開展營銷宣傳信息審核、監測、檢查,并承擔合規主體責任;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活動應符合《廣告法》、金融營銷宣傳以及銀保監會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