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郵件,代表著我與搜狗的正式告別。”

10月15日,搜狗正式并入騰訊,當天王小川也宣布卸任搜狗CEO。

對王小川來說,接受這一結果可能也不容易。他曾公開表示,搜狗不上市就不找女朋友。

可以說,此前搜狗的發展是跟王小川牢牢綁定在一起的。

2023年時,面對各大頭部公司遞來的橄欖枝,王小川愣是咬著牙沒松口。這固然有王小川的控制欲“作祟”,但也從側面傳達出他對搜狗的感情。為此,周鴻祎甚至說,“這家公司其實不姓張,姓王”。

這話里,所謂王,就是王小川,所謂張,就是張朝陽。當時,張朝陽才是搜狗的控股股東。在周鴻祎談收購搜狗一事中,張朝陽既是周的朋友也非常樂意促成,可還是被王小川頂住了。

但如今,搜狗既不姓張,也不姓王了。也因此,外界很多評論表示惋惜。

問題在于,搜狗并入騰訊真的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嗎?現今的搜狗不止營收下滑,而且各個維度的業務也都處于不占優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拿著錢走真需要旁人惋惜嗎?

更何況,對于搜狗并入騰訊,現在只不過是一個遲到的答案公布出來了而已。對此,更有必要追問的可能是,并入搜狗的騰訊的發展會能如預期一樣更上一層樓嗎?

01

一個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歸宿

搜狗并入騰訊,完全是一個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歸宿。所謂情理之外,關涉的不過是王小川的個人控制欲和感情,而意料之中,則草蛇灰線,早已有跡可循。

9月4日,搜狗就借助公告宣布與騰訊完成合并。也就是說,搜狗已成為騰訊間接全資子公司,一旦前者完成私有化,那么順理成章就是“并入”。

因此,對于搜狗并入騰訊,這個結果差別只在于時間了。而關于私有化,10月初搜狗也已完成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伏線其實不是在2023年9月,而是在2023年9月。當時,騰訊向搜狗注資了4.48億美元,還將自身的搜搜業務并入搜狗,讓搜狗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那么,騰訊當時為什么要和搜狗達成戰略合作呢?

必須承認,2023年前后,依靠搜狗搜索、搜狗輸入法和搜狗瀏覽器形成“三級火箭”模式的搜狗,成了各位大佬眼中的優質資產,“香餑餑”。當時不僅騰訊關注,百度與360也在關注。

特別是360,周鴻祎甚至在內部成立了專門的小組來負責相關事物,但2023年7月底,一個馬化騰打給王小川的電話,使得風向徹底變了。

周鴻祎收購失利,搜狗和騰訊達成合作。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前述周鴻祎對外公開指稱,搜狗其實不姓張,而是姓王。

對于內在的根由,其實是王小川要求獨立發展,但周鴻祎認為,“各干一塊很扯蛋,只有合力才能改變百度獨大的格局。”

乘著騰訊的東風,2023年11月,搜狗在紐交所上市,當天市值就已破50億美元。

令人遺憾的是,這不過是搜狗的昔日輝煌罷了。現在的搜狗,不止收入的流量大部分來自騰訊渠道,而且營收不斷下滑。

從數據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搜狗總營收為1.372億美元,同比下降達47%;第二季度總營盡管下降幅度不大,但同比下降幅度仍然高達44%。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搜狗還是王小川自己,選擇讓搜狗并入騰訊,難道不是一個好選擇嗎?

02

攤子鋪開了,但都不占“優”

對搜狗來說,如果剝離騰訊的光環和資源加持,其實攤子盡管有了,但都不占“優”。

除了三級火箭業務外,搜狗的營收業務還包括硬件,但仍然呈現出營收結構單一的困局。

這一困局其實也反映到了數據上,第二季度總營收為1.475億美元,其中搜索與搜索相關營收高達1.372億美元;也就是說,搜索業務在其總營收結構中占比超過了9成。

當搜狗倚重搜索業務來創收之際,搜索業務的發展卻越來越難以撐得起搜狗的“期待”。

如果聚焦于搜索市場,可以發現自2009年谷歌搜索退出中國后,百度一直穩坐頭把交椅。對此,可以從智研咨詢發布的《2023-2027年中國搜索引擎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市場分析預測報告》的數據得到作證:

從全球市場來看,2023年2月Google占有92.03%,占比最大;Bing占有2.72%;Yahoo!占有1.60%;Baidu占有1.18%;至于搜狗,則“遙遙落后”。

從國內市場來看,同期百度占有71.10%,占比最大;搜狗占有17.47%;好搜占有3.40%;google占有2.80%;神馬占有2.70%。相比之下,搜狗仍然跟百度不在一個量級。

王小川曾表示,“三年內,搜狗要在移動搜索領域追平百度”。但從現在的格局來看,前有巨頭擋路,后有好搜等追趕,以及諸如字節跳動等加碼,王小川的意圖已經稱得上“破產”了;更何況,現在的搜狗已經被并入了騰訊業務,即使有可能,未來也是騰訊追平百度。

對于搜狗的輸入法業務,依照艾媒咨詢數據可知,2023年上半年百度輸入法的市場份額占比第一,為42.3%,搜狗輸入法排在第二。

特別低,隨著插入廣告越來越多,搜狗輸入法的用戶體驗越來越差,能夠繼續保持多少用戶實在存疑。

在硬件方面,搜狗盡管有錄音筆C1、翻譯機等產品,但一直面臨科大訊飛等巨頭的沖擊,長期無法獲得質的發展。

也就是說,搜狗的其他業務的營收貢獻并不理想,事實上高度依賴搜索業務,而搜索業務的發展趨勢卻越來越“窘”。正因為如此,才能說搜狗只是把攤子鋪開來了,離占優賺錢還遠。

03

搜狗的昨天,匯入騰訊的明天

搜狗的一切,不管是輝煌還是困窘,其實都已經匯入騰訊,變成了后者的明天。

在匯入之前,不管是搜狗還是騰訊,其實都想要一個彩頭。但這個彩頭,卻被營收下滑硬生生破壞了。對此,搜狗盡管解釋是受私有化進程影響,但在根本上無法自圓其說。

前述所謂搜狗搜索業務的窘境,在根本上跟整個業態的深層邏輯轉變有關。在PC時代,搜索引擎是最佳的廣告引流平臺,搜狗自然也吃到了時代紅利。

但是,隨著移動端的發展,諸如抖音、快手等軟件才是廣告引流的熱門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搜狗已被時代漸漸拋棄。

要知道,依照據彭博社的消息,2023年僅字節跳動的廣告收入就高達1831億元,甩開搜狗不止幾何級量。

也因此,可以反證騰訊之所以選擇并入搜狗,其實更多著眼于協同效應。2006年,騰訊就推出了自己的搜索網站,但效果不佳。但騰訊一直沒有放棄,搜狗的主要作用就是補上這塊。

在這方面,其他巨頭的舉措和搜索與算法的深度結合,給騰訊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壓力。

2023年,字節跳動成立了搜索部門,次年又推出了獨立APP;2023年,阿里也成立了智能搜索業務部門。扭轉自身的劣勢,甚至反過來賦能當前的業務體系,這是騰訊最迫切的用心。

所謂搜索和算法的深度結合,可以極大提升轉化效率,讓用戶在同樣的時間內看到更多感興趣的內容,或者更在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關注的內容。

在這方面,微信上線搜一搜后,反過來促進社交黏性就是一個明顯的正面案例。但要實現這一效果,制高點是“AI能力”。

對于這一能力,與百度和阿里相比騰訊沒有優勢,而搜狗恰恰可以提供助力。

此前,搜狗推出的人工智能機器狗“汪仔”就進行過人機大戰,在《一站到底》舞臺表現不錯。特別地,與百度的注重圖像路線不同,搜狗原本更關注的是文字語言處理,這天然跟騰訊的內容屬性匹配。

正因為如此,王小川才能在內部信中驕傲的表示,“搜狗引以為傲的搜索技術與AI能力,也將賦能到騰訊業務體系,有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只可惜,不管成敗與否,這一切都跟王小川無關,而是騰訊明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