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一場大雨,河南的鄭州城儼然成了汪洋大海般的存在,大雨過后,據說鄭州人民表達出最深切的感受,在這個世界上,同時擁有水、電、互聯網的人們是何等的幸運。

可能水與電的中斷存在于幾代人的記憶里,用最簡單的最慣常的做法依然可以維系生存。但科技發展到今天,就一定會波及到互聯網的突然中斷,今夏的鄭州就變成了前所未有的互聯網中斷的試驗場。至此人們才發現,相比千萬年的人類進化史,網絡帶給人類社會的改變,只在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人類的生活已經完全被互聯網所操制,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過于依賴互聯網,互聯網也如同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人類已經須臾不能離開。現在人類的衣食住行,已經完全依附于互聯網伸出的無所不在的觸角,互聯網的便捷已經被視作理所當然,網絡已不僅僅是個載體,也不單純是信息的提供者,它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媒介,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已經習慣了由它塑造出的秩序,習慣于由它定義出各種交易的流程,甚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也建立在互聯網產品的機制之上。

不知從何時起,上網已成了許多現代人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如同生活中離不開電、離不開水、離不開電視一樣。每天到了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上網,夜晚,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順手拿起手機打算娛樂一下,刷到樂不可支的時候,突然發覺已到凌晨,清晨的一覺腥來,睡眼惺忪便觸碰手機,這些已成了習慣性動作。有了網絡,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事,甚至于可辦成天下事。有了網絡,許多人幾乎沒有了“郵局”的概念,鼠標一點,鍵盤一敲,一封郵件,一句問候就瞬間抵達遙遠的距離。有了網絡,“圖書館”的概念被淡化,大量的信息資訊會排山倒海般充斥人們的眼球,有了網絡,許多真實都被掩蓋,無論是兩個熱戀中的男女還是親朋好友,可以眼睛一眨不眨地緊盯屏幕帶著各種情感侃侃而談,網絡已滲透到我們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然而更多的過度依賴網絡,無疑給生活帶來了巨大隱患。一個扎心的故事,雨災之中,在鄭州的一家生鮮超市,老板發愁地坐在店門口,一位中年男性從漆黑的店鋪里走出來,手中拎著一袋洋蔥和一個小冬瓜,上秤之后,總價20元。老板說“只能付現金“,“不能用支付寶?”顧客問。“你難道能打開支付寶“?老板懷疑的質問,中年男性沒有現金。在皮包里查找許久,然后遞給老板一包香煙,是一盒藍色包裝的煊赫門,市價大概19塊。這令人不禁想起二戰后經濟崩潰的德國,人們把耐儲存、易分割的香煙當作“貨幣”。生活又令人嘲諷般的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還有一幕幕荒誕劇情在斷網之災下集中上演:在高鐵出站口,閘門全部失靈,原本需要刷身份證或車票出站的乘客,只能硬擠出去,想去找人,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統統沒法使用,攜程、美團上的訂房、外賣信息無法顯示,也就無法入住和訂餐……

科技發展到今天,互聯網技術已經嵌入城市運轉的全過程,航空、鐵路運行是靠網絡來調度指揮,假如沒有了網絡,交通系統陷入崩潰,交通將被迫中斷,結果令人無法想象。

假如突然整個城市斷電,沒有了網絡,沒有了導航,依賴于GPS的現代人的出行受阻,共享單車騎不了,網約車打不到,無異于寸步難行。

自從手機開通了支付功能,手機就成了行走的錢包,帶上它,萬無一失。沒有了網絡,你必須要現金購物,可是你已經許久出門不帶現金。當你重新找到你的零錢包,你會突然發現一毛錢的硬幣都是那樣的珍貴。

如今與朋友、家人、同事、老師同學等等的聯系都由傳統的打電話演變成了微信聯系,網絡中斷,人與人之間失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座孤島,想象一下現代人會不會像熱鍋上的螞蟻,怎么可以忍受失去聯系的煎熬。因為一群人坐在門前,大人聊天小孩看星星的畫面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

有了網絡,通過手機可以看電視,打游戲,聽音樂,瀏覽新聞趣聞,在手機里面尋找各種自娛自樂的方式,如果沒有了網絡,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乏味,現代人會不知道怎么打發哪些無聊的時間。

互聯網給手機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于是手機似乎就成了現代人難以割舍的器官。最近很火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坐在你對面,你卻在玩手機。”最近也很火的一組清華美女博士畫的成人漫畫,也讓幾乎所有人躺槍,無人幸免。諸如用美顏相機獲得認同感;在某種程度上,低著頭走路,手機讓你便成盲人;偶爾想放下手機,結果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玩手機,沒人響應;更可悲的是事故現場,無人救命,都在用手機拍照現場;戀人約會,男人低頭看手機,女人說:要不要把你的手機綁在我頭上,這樣至少你可以看著我,等等。令人不禁啞然失笑的同時,也讓人陷入思考,我們在支配手機享受手機便捷的同時,我們已經慢慢的為手機所綁架,成為手機的奴隸,手機更像是一個囚籠,把我們鎖在了一塊小小的屏幕里。所以,有一天突然互聯網中斷,幾乎所有人都會表現出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甚至陷入無邊的黑暗,可以想象,網絡中斷,許多人的生活和工作會亂了方寸,至少會在一段時間內六神無主,手足無措,有人形容為無異于一次數字化的“返祖”。

2023年,深圳一位90后導演進行了“斷網48小時”實驗。實驗中,他從第一天的孤獨焦慮、無所適從,到后面的玩滑板、逛公園、與朋友聊天,打開許久沒看的書,與家人溝通等等,似乎斷網讓他找到了更平靜美好的生活。

其實,有無網絡,人間美好一直都在,關鍵取決于人類如何選擇。鄭州水災的事實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互聯網,人們擁有的同理心、責任感、互助互通的本能,依靠那些傳統的傳播和溝通方式,依舊可以維持著一座城市的運轉,亦不妨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相互傳遞。

不過無情的事實也提醒著人類,當地震、暴雨、臺風、洪水、火災、恐怖襲擊、黑客攻擊、疫情等“黑天鵝”呼啦啦飛起時,科幻片的情節日益嵌入過度依賴互聯網的脆弱的現實中。指尖上的城市以及指尖上的生活可能瞬間變成互聯網的荒漠,大災之下如何保證我們的生活擺脫斷網之災,依舊基本正常運行,這是值得現代人認真思考和做好相應備份的一個現實的且艱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