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推廣的優勢是什么?為什么小紅書軟文推廣容易翻車?小紅書又翻車了。

隨著互聯網的疾速開展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小紅書推廣推行是互聯網網絡傳播的一種產物。小紅書推廣推行與傳統的硬性廣告相比,小紅書推廣妙在這個“軟”字,小紅書推廣會愈加合適互聯網形式的傳播。那么,企業廣告主為什么選擇小紅書推廣推行?

為什么這么多的企業公司會選擇做小紅書推廣推廣?

一、影響力大

移動網絡技術的疾速崛起,每日上網閱讀實時新聞已成為人們日常。好的小紅書推廣能夠讓企業品牌一夜眾所周知,讓搶手話題飆升熱搜榜,由此可見,應用互聯網平臺做小紅書推廣推行是一種趨向,也足以可見互聯網的影響力之大。

二、實效性強

小紅書推廣具有新聞稿的特性,時效性強。企業宣傳小紅書推廣、品牌上線小紅書推廣、節日宣傳小紅書推廣等等這些小紅書推廣發布到到各大媒體網站或社交平臺,普通當日發布就能閱讀和展示,同時借助競價置頂,這樣能快速被不同的人群看到,傳播快,具有很強的實效性。

三、本錢低

小紅書推廣推行與傳統廣告相比本錢低。前期籌劃投入到位,后期不需求長期投入太多,選擇專業的新聞發稿平臺,比方網易新聞發稿、新浪新聞發稿、中央網發稿等等。一次發布出來,受益持久。這也是小紅書推廣推行深受廣闊企業喜歡的緣由。小紅書推廣推行能夠大幅度地增加受眾群體,還擴展了企業的影響力,從而到達了宣傳效果。

四、掩蓋面廣

小紅書推廣廣告不受地域的限制,小紅書推廣廣告能夠在互聯網上無限制地停止傳播推行,能將企業小紅書推廣新聞稿定向的傳播到互聯網每個角落,掩蓋意向客戶視野,重復引導受眾,營銷的效果比傳統媒體廣告更有效。

以上幾點為什么廣告主要選擇小紅書推廣推行的緣由,小紅書推廣推行作為一種新的廣告傳播方式,小紅書推廣推行營銷的益處諸多。為了協助廣告主快速做好小紅書推廣營銷,效勞型的小紅書推廣發布公司相繼呈現,這里提示企業廣告主,選擇專業的小紅書推廣發布效勞型公司,企業利益才有所保證。小紅書推廣推行就是應用無聲的廣告、潤物細無聲的文,突顯企業形象,樹立起用戶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0月19日,包括中國網、新浪科技等在內的83家媒體揭露,小紅書存在招募推廣、寫手、代發等雇傭水軍行為,代發一篇筆記的酬勞約4-5元。隨后,有關“小紅書種草筆記代發4元一篇”話題,沖上了當日微博熱搜,閱讀量超7600萬。

對此,小紅書方面于19日晚間回應稱,嚴打各類代寫代發灰黑產作弊行為的決心不變。然而此次回應,似乎并未能幫助小紅書挽回平臺形象。

事實上,在“代發”事件被揭開之前,小紅書就已經深陷“濾鏡”風波,眾多網友就過度美化的筆記內容和實物落差,對小紅書平臺進行嚴厲聲討,稱“產生了被欺騙的感受”。對此,小紅書也第一時間致歉,但依舊被罵上熱搜。

泛濫的水軍筆記和失真的網紅濾鏡,將小紅書推上了輿論風口的同時,也牽扯出了“種草經濟”背后的黑色產業鏈。

“只需復制粘貼圖文素材,就可收獲報酬”

事情起源于國慶節,期間,不少用戶根據小紅書博主分享的景點圖文前往“打卡”,卻屢屢踩坑。之后,多位市民在接受媒體街采時表示,曾遭遇同樣經歷,一時間,有關“景區濾鏡”的言論開始在網上發酵。

這之后,多家媒體經過調查發現,小紅書存在招募推廣、寫手、代發等雇傭水軍行為,而這再一次把小紅書推上風口浪尖,有關筆記代發黑色產業鏈也開始暴露于人前。

品觀APP了解到,為了快速捕獲流量,不少廣告主開始大量招募水軍為自家產品代言,隨著這種需求的日益旺盛,甚至出現了大量專業代發團隊和代發中介,一條龐大的“種草”黑色產業鏈也就此形成。

目前,在豆瓣上搜索小紅書,就會出現“小紅書推廣”“小紅書寫手”“小紅書代發”“小紅書代發助手群”等多個詞條。另外,淘寶、閑魚平臺上,也存在大量筆記代發業務,并且業務范圍并不只局限于小紅書,很多商家也承接,微博、抖音的文案代發業務。

這些商家普遍宣稱,手握大量素人、KOL賬號,粉絲量級從幾百到幾萬不等。報價也會根據賬號級別和具體發布內容,而有所差別。

例如,一個名為Nichai的閑魚賣家,就在詳情頁里明碼標價,通過素人賬號發布一條200字以內的筆記收費8元,500字以內的15元一條,600字以上25元一條。除此之外,原圖和精修圖分別被賣到3元、10元一張。

如果通過粉絲多的賬號發布,則通常更貴。例如,1-2萬粉絲的“達人”賬號,直接發產品推薦的費用要300-600元一篇,看圖寫文的費用在700-1000元。

事實上,這些專業代發團隊和中介不僅承接代發業務,也招募推廣、寫手、代發等水軍。

微博平臺上,就有不少消費者紛紛表示,曾收到過類似邀請,一篇報價3-5元不等。某網友甚至稱,“自己才60個粉絲,也有人私信問接不接推廣”。

據該名網友透露,接到任務后,不需要使用體驗任何的商品,只需復制粘貼商家提供的圖文素材,發布在自己的賬號下,就可以獲得幾元到幾十元的報酬,通常“如果后續點贊多的話,還會有獎勵”。

對于這一現象,央視也曾公開披露,一些平臺上所謂“真人試用推薦”的種草筆記,暗藏貓膩,發帖的人可能連用都沒用過。

美妝成“濾鏡”的重災區

代寫代發產業鏈背后,是過度包裝、夸大或違法宣傳的失真內容。

品觀APP發現,美妝正是這種違法宣傳的“重災區”。

例如,在小紅書上搜索“7天祛皺紋”,彈出的種草筆記多達73萬+篇;而號稱“一周換臉”“一秒提拉”的美妝種草筆記,分別達到2萬+篇、2200+篇。

另外,在國家發文指出“‘食品級’化妝品涉違法宣稱”“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的情況下,小紅書上依然存在大量所謂“食品級”化妝品的種草。截至目前,有關“食品級口紅”“食品級唇膏”“食品級面膜”“食品級牙膏”“食品級化妝品”的小紅書種草筆記共計達9700+篇。

據觀察,上述筆記大多都出自素人、水軍賬號,且這些賬號的粉絲量在幾個至幾萬不等。例如,一篇推薦“7天見效眼紋修復霜”的種草文,就出自一個已發布32篇護膚相關種草筆記,粉絲量卻只有3個的素人賬號。

不僅如此,部分博主內容生產尺度也令人咋舌,例如,某小紅書博主在推薦某款“食品級面膜”時,為了彰顯面膜的安全性,竟在視頻中表演起了“口吞面膜”的絕技。而在前兩日,國家藥監局曾發文明確指出,化妝品的安全性跟“可食用”沒關系,且誤食用化妝品存在安全風險。

對此,不少網友評論,“美妝才是‘濾鏡’重災區”“虛假護膚宣傳害人不淺”。

一自稱美妝“濾鏡”受害人的微博網友爆料,自己曾因臉上長了幾顆痘,在小紅書博主推薦下,購買了某品牌祛痘產品,但使用了一段時間后,“痘痘擴散全臉,甚至出現了敏感泛紅現象”;另一微博網友也表示,曾購買過小紅書博主推薦的護膚產品,但實際并“不像吹得那么好”。

不止護膚產品涉夸大宣傳,“濾鏡”之下,口紅試色也屢屢翻車。某網友在微博發文稱,自己在小紅書博主推薦下購入了一支某品牌棕色口紅,但實際涂上更像是“土色”。

針對此次“濾鏡”事件,小紅書官方于10月17日發文道歉,并承認“部分用戶在分享過程中的確存在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在這篇道歉長文中,小紅書再次明確了《社區公約》的倡議,筆記內容應避免過度修飾,尤其在美妝、穿搭、探店等為他人提供建議的領域。

但事實上,這并非小紅書第一次因泛濫的水軍和失真的內容翻車。

早在2023年,小紅書就遭遇了下架風波,雖然小紅書并未透露此次事件的原因,外界普遍認為與“包含筆記造假在內的不合規內容相關”。

同年7月,小紅書“出招”,并對外發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社區反作弊報告”,稱7月以來,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筆記4285篇,其中除機器刷量外,每天有920篇人工刷量筆記被清理。而美妝賬號,也是此次清理工作的重點整治對象。

流量機制導致“濾鏡”事件泛濫

小紅書為何屢陷風波,平臺多次打擊的“代發黑色產業鏈”又為何屢禁不止?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一切癥結都始于“流量”。

小紅書最新數據顯示,小紅書月活用戶超 1 億、日均 80 億次筆記曝光量、日均標記品牌 tag 的筆記達3萬+。誘人的平臺數據,讓小紅書成為各大消費品牌的必爭之地。

“小紅書流量,不是砸錢就能立馬看到效果的”,某代運營機構負責人介紹,小紅書平臺“種草”需要日常積累,遇到重要節點,比如雙11大促,還需要根據自己的營銷節奏加大投放力度,才能最終形成爆發。但目前,很多中小商家,對于挖掘賬號、或是發動素人傳播上的精力不足,所以往往會借助代發中介來實現大規模種草。

某接近小紅書的業內人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小紅書投流更像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單靠品牌的原始粉絲傳播并不能形成傳播力,“借助外力通常是最有效的方式”。

而小紅書的流量機制,也刺激了“濾鏡”事件的發生。

“小紅書是一種車輪戰的流量機制”,某MCN機構負責人介紹,一篇小紅書筆記發布后,最初只有幾百個用戶能看到,只有當這篇筆記點擊足夠高,被測試為優質內容,才能進入更大的流量池。

小紅書推廣的優勢是什么?為什么小紅書軟文推廣容易翻車?而這也意味著,商家在加大小紅書廣告投放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吸引點擊。在這種賽馬機制下,各種被過渡包裝的內容,以及打著美容濾鏡的“照騙”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