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平臺的套路(自媒體平臺引入大數據分析)
自媒體平臺興起之后,很多人都在上面發表作品,玩得不亦樂乎。當然也有很多團隊在上面發表作品,賺一些錢。但是,自媒體平臺引入大數據分析之后,讓更多的人陷入了算法的陷阱,不能自拔。那么,到底自媒體平臺會耍怎樣的手段呢?
自媒體平臺為了鼓勵人們發作品,故意放寬限制,允許新注冊的用戶可以發非原創的東西,即便明知道作品是抄襲的,也不會追究。等到自媒體作者發表作品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申請原創資格。當然,這種原創資格仍然是算法計算的結果,并非真的原創。也就是說。只要有人申請原創,通過之后,就會被標記為原創,而究竟作品是不是原創,只有作者和平臺方知道。要是平臺方審核原創的運行機制不靈活,沒有引入大數據維權系統,就會誤認為非原創的作品是原創,甚至會把一些原創作品給干掉。不過,隨著平臺方維權系統的完善,這種事情會越來越少。但并不能有效防止抄襲,也不能對原創作品進行真正的原創認定。即便有人的作品被認定為原創,但原創資格并不是永久性的,只要作者發的原創作品有一些不符合平臺規定,就會被扣信用分,信用分下降之后,原創資格就會被取消。也就是說,所謂的原創并非真的原創,而是和信用分捆綁的原創,平臺方有隨時取消原創資格的權力。當然,平臺方取消作者原創資格之后,并不會做過多說明,而是要用一些大而無當、模糊的文字來應付,弄得作者也不知道為什么被取消原創資格。那么,是不是存在一些算法的陷阱?
當然存在了。一些自媒體平臺有這樣的規律,只要原創作者掙錢了,并且提現了,就會出現原創資格被取消的情況。那意思是,讓作者再奮斗,努力掙回原創資格。其實,只不過是算法的設計而已,讓作者再給平臺免費打工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原創資格只是平臺方給一些作者的一點甜頭,畢竟在點擊率相同的情況下,原創的作品比非原創作品賺錢要多。平臺方才不會讓原創作者永遠保持原創資格呢!說是為了促進競爭,保持原創作品的質量,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算法支配下的玩法而已。
還有一些作者或團隊發作品出名之后,也做了垂直領域的東西,積累粉絲很多,也賺錢了,卻不成想被平臺方突然封號,當然也不會知道為什么被封號,只能自己看著大而無當的文字琢磨。權宜之計就是開個小號,繼續發作品,其實只不過被算法玩弄了而已。畢竟自媒體平臺靠這樣的算法支配,只要看到有些人或團隊成名了,粉絲多了,賺錢了,就會加大審核力度,甚至達到了變態審核的地步,給這個人或者團隊以及作品做了標記,只要他們發一些作品就會審核為違規,而在成名之前,發同樣的作品卻不會被認定為違規,當然也不會被封號。難道是自媒體平臺要讓那些大號們只說正能量的話,謹言慎行,以免造成什么大面積的不良影響?表面看是這樣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實并非僅僅如此,而是自媒體平臺有自己的打算,就是要把那些大號們“一棒子打死”,要是打不死也要照死里打,打得他們只能開小號來應付。如此一來,自媒體作者們就又來一輪沖刺,來一輪新的操作,從零開始,當然又會給平臺帶來一定的流量,掛載更多的廣告,讓平臺方賺得盆滿缽滿了。就好像網絡游戲一樣,里面的人物升級到最高級之后,要轉世輪回,從頭再來,雖然比沒轉世之前升級更快,獲得的裝備更好,但轉世的角色很多,已經深陷算法陷阱,不能自拔了。自媒體作者們做大做強之后會被封殺,從頭做起,其實只不過永遠給平臺打工而已,而且是從最廉價最底層的工作做起……
于是,很多自媒體作者注冊了好幾個號,有大號有小號,還要跨平臺注冊好幾個號,幾個號之間可以互相引流,以防做大做強之后被無情封殺。說白了,自媒體平臺是被算法支配的平臺,而算法設計之初就是以自媒體平臺不斷盈利為目的,有獎勵,有懲罰,看似公平公正,其實只不過是算法的游戲而已,玩弄了很多自媒體作者,并且讓他們不斷奮斗,充當了最廉價的打工者,還是被剝削最重的打工者……而那些大網紅也只不過是適應了平臺方苛刻的規則之后才得以存活下去的人,帶貨不少,賺錢不多,大多數錢都被平臺方抽走了,有的甚至還賠錢,就更是一把辛酸淚了。
自媒體平臺的這些手段有些下作,是資本支配的游戲,人們看清這些,也就明白了這些手段的目的以及運作機制,需要研究一下,更需要時時警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