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互聯網公司裁員風波信息
陳白/文風口浪尖的互聯網行業,似乎開始迎來裁員潮。
最新近的一則消息是,有媒體報道快手將裁員30%,國際業務裁員30%已經開始,其他業務線裁員情況大致相當。不久前有媒體報道,從12月1日開始愛奇藝進行一輪大規模裁員。不僅如此,在此之前,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第一梯隊也傳出了裁員消息。
以往這個時候更多的是關于大廠年終獎創新高的消息,但今年,裁員的消息接踵而來,加之各個“大廠”剛剛披露的財報都不算好看,一時間,互聯網行業也要涼了的聲音出現。
即將過去的2023,確實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歷史上極為不平凡的一年。許多人還記得,2023年底,一篇名為《互聯網巨頭正在搶奪菜販們的生計》文章廣為流傳,文章直指互聯網公司當時正在密集落子的社區電商業務。
到今天來看,那應該也是互聯網產業掀起的最后一輪風口。隨著日歷翻至2023年,針對“資本無序擴張”的問題,一系列雷霆舉措不斷落地。相對應的是,狂飆突進、野蠻生長多年的互聯網產業也逐漸進入冷靜期。
但我們需要看到,反壟斷監管政策的落地,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互聯網產業一系列失序發展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問題的種子早已經埋下——當我們經歷了以到處堆放的廢棄共享單車處置難題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泡沫之后,如何在更大的視野里重新理解互聯網創新的邊界,是更需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市場的因素同樣重要。正如“雙十一”的成交量不可能永遠以天文數字上升,在經歷了將近20年的指數級增長之后,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流量和模式紅利事實上已經見頂。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也就是說,繼續高速增長的空間已經抵達天花板。
互聯網公司的裁員,就需要放在這樣的語境下理解。
從業務層面來看,以打造生態為目標和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平臺,其基因里就要求企業掌握數字時代的所有入口。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極大規模的投入和覆蓋——其中很多投入基本就是同質化的惡性競爭。這對外造成的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在公司內部,就體現為人員的冗余。
從公司內部的管理模式上來看,賽馬模式一定程度上被廣泛推行。這種機制直接意味著,一旦項目完結就一定會有一方出局。如果仔細回看歷年年終的商業新聞,會發現,互聯網公司裁員幾乎每年都在發生。
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因素,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逐漸從“小而美”的創新者轉變成為舉足輕重的巨頭,與之伴生的是同樣困擾著其他大型公司的問題:大公司病。對于大公司病,一個殘酷但可能有效的方式就是裁員。
但不可否認,互聯網公司也確實經歷著“史上最難”的年末。外部環境的變化正在加速倒逼互聯網公司的轉型,能否真正割舍此前一直路徑依賴的流量紅利、真正把企業的經營和模式轉向需要長期投入的科技研發創新上,對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將會是極為巨大的考驗——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企業家的魄力和決心,更是整個公司的機制和管理能力的長期壓力測試。
對這種艱難的估計,也體現在了市場預期上。有機構統計了過去一年的以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市值變化,發現他們無一例外地出現了下跌。
也正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經歷的并非裁員潮,而是通往轉型的道路。但對于求職者來說,這也是互聯網光環的祛魅時刻——當潮水退去,哪有什么大廠光環,職場真正的底牌還是個人綜合素質,這是核心競爭力。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