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文章價值不夠,(寫文章有什么意義)
問題1:你是否有過,覺得自己的文章價值不夠,不想發出去的經歷?
這個經歷還是比較多的,因為本來寫東西的水平就不咋樣,狀態好的時候寫的自己還能看的過去,多數時候覺得寫的真不咋樣,就不想發出去,覺得這樣的東西誰會去看啊。
問題2:思考一下,一個人學習寫作,一開始寫的不好,這件事正常嗎?為什么?
很正常,尤其是學了寫作課之后,寫作也是一項技能,那么技能就是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熟練的,熟練之后自然就會順手,寫作也就會逐漸好起來。
問題3:為什么有人,發現自己一開始寫的不好,就會很難受?
因為產生了固定性思維,一開始寫不好就認為自己不會進步,這篇文章就代表了之后的水平了,就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好。用一篇文章就定義了自己的水平。
問題4:為什么有人寫的不好,還會愿意發出去,并且一直持續寫?
因為他們是成長型思維,堅信自己能夠不斷進步,能夠變得越來越好。眼下這篇文章雖然寫的不好,但是不重要,我通過不斷的寫,是在不斷成長的,知識、思維、能力也都在不斷提高,相信自己能越來越好。
問題5:一篇寫的不好的文章發出去,有什么意義?
寫的不好也發出去,可以鍛煉不怕被人評價的勇氣,也能讓別人看到自己是一個持續進步,不斷學習,愿意分享表達自己的人。
問題6:思考一下,成長型思維,還能用到哪些其他場景?
運動鍛煉也需要成長型思維,比如最近本人就在跳繩,因為多年不跳和不運動,起初跳幾十個就覺得很累,如果放棄的話之后就不會再跳了。隨后也就給自己定了一個逐步加量的目標,也差不多就是成長型思維,今天200、明天300、后天500、700.。。。
問題7:為什么作者建議,每篇文章都要發出去?
發出去才能得到反饋,閱讀量點贊不多等負面數據也是一種反饋,知道自己寫的不好要練習,選題讀者不感興趣要改變,標題不吸引人要刻意練習。而且不發出去,你寫的怎樣都是自己認為的,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文章也不會被埋沒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