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的盡頭是什么?中公教育拖欠學費3個月不退
7月9日,一則關于「中公教育拖欠學費3個月不退」的新聞登上了微博搜索,引發熱議。
中公教育是國內大型的多品類職業教育機構,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公務員考試培訓。
中公教育的巔峰時刻在2023年11月2日,以總市值2658億元登頂中國教育公司NO.1,其創始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也以1400億元財富位列《2023胡潤百富榜》第19位,成為全球教育行業的首富。
然而進入2023年后,中公教育的經營狀況急轉直下,股價也一路下跌。今年3月,魯忠芳、李永新母子以310億財富位列《2023胡潤全球富豪榜》第697名。截至2023年7月18日晚,中公教育總市值僅為320.70億元。
據財報顯示,2023年中公教育收入69.12億元,同比下降38.3%;凈虧損23.70億元,2023年凈利潤23.04億元。2023年7月14日,中公教育發布公告:預計上半年凈利虧損7.2億元-9.2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716.25萬元。
關于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中公教育表示:考試延期和疫情防控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不利影響。此外,據中國基金報報道:公考熱的同時,消費意愿普遍緊縮下,與中公教育動輒上萬元的協議班相比,不少考生轉向價格相對實惠的中小培訓機構。
1
和許多寒門學子一樣,中公教育創始人李永新也是靠讀書改變命運的。
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中有4個孩子。在李永新的印象中,高中畢業前穿新衣服的次數屈指可數,一家過得十分艱苦。
為了改變命運,李永新只能苦苦念書,最終于1995年考上了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現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999年,李永新從北大畢業,還被評為當年的「北京市優秀高校畢業生」,當時他有很多機會,但李永新卻選擇了令人意外的一條路——創業。在接受采訪時,李永新曾說:我當時從北大出來一心想干大事,那時候感覺自己無所不能,覺得自己北大出來的確實應該干大事,但是你最后發現,所謂的大事都是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1999年6月28日,李永新爭取到了一筆30萬的資金支持,他和一群北大畢業生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素質教育公司。當時,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把他視為大學生創業的典型,全程跟蹤報道。然而不到兩個月時間,便宣告創業失敗。
不過,李永新并沒有因此氣餒,一個多月后,李永新又用東拼西湊借來的三萬元創立了為大學生服務的公司一一象牙塔信息技術中心。第二次創業,李永新在北大附近租了一個六平方米的房間,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部電話就是全部。李永新白天在這里辦公,晚上在地上鋪上報紙睡覺。
回憶創業初期的艱辛,李永新表示,「我在99年到01年期間,中國教育行業所有的項目基本都做過,從奧數到高考到小學等等都做過,那時候項目太多,沒有真正沉下心來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創業初期的壓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我也吃了很多苦。當時同學們有的去美國讀書,有的去中央部委工作,而我處于社會最底層,從1999年到2002年大概3年間,我吃不上飯,1.6元一份的炒餅都吃不起,一天5塊錢的伙食費都很難保障。沒法見同學,心里也是有落差的。如果不是機緣使然,創業的熱情可能很快就會被壓力打敗。」
2
2001年,在大學導師的建議下,李永新開始帶領團隊涉足公務員考試領域,開國內公務員培訓行業之先河。據中公教育內部人士透露:比起現在互聯網創業時代動輒說「押對賽道」,當時中公做公務員考試培訓,只是為了活下去。李永新本來學的就是政府管理,創業團隊都是北大科班出身,也考過公務員,熟悉這個領域。
隨后,李永新帶領團隊出版了第一套有實戰意義的公考輔導圖書;率先完成全國市場的布局;開發了互聯網+培訓的全新商業拓展模式;首創「面試特訓」這一行業術語等等。這個團隊成了公考領域的模板,他們的一舉一動對行業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這樣,李永新找對了方向,公司也發展得非常快。據長期研究教育行業的平安證券分析師易永堅描述:中公的「護城河」是強大的教研能力,以及對師資的高度集中管理和調配能力。
眾所周知,教育培訓行業的跳槽率極高,而中公高度集中的人才管理,有利于其平穩發展。此外,據南方周末報道,李永新當年北大本科班里1/3的同學,都陸續成為了中公的一員。
在公務員考試培訓領域做到行業領先后,李永新又開始擴展業務范圍,使得中公教育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的多品類職業教育機構。據官網介紹:面向廣大知識型人群,中公教育主營業務橫跨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及職業能力培訓等3大板塊,主要服務于18歲—45歲的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和各類職業專才等知識型就業人群。有行業內部人士稱:中公瞄準的三大業務非常明確,這些知識型人群自我提升意愿很高,支付意愿和能力也很高,只要做好產品,做好推廣,不愁沒錢賺。
2023年底,中公教育正式取得證監會的批準,借殼上市公司亞夏汽車登陸A股市場。2023年2月21日,「亞夏汽車」正式更名為「中公教育」。隨著企業上市,李永新身價暴漲,躋身全球教育行業首富。
在2023年底的一次演講中,李永新感言:中公教育走到今天,踏踏實實做教研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追隨夢想的指引,還有一點是對全社會的情懷。我一直信奉羅素那句名言——「三種簡單卻極其強烈的情感主宰著我的生活: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
在李永新身上,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低調和勤奮。正如他曾說的一樣,「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企業家也好,最難克服的就是人性的兩個弱點:驕傲和懶惰。企業家要想做得更大,只能保持一個狀態——彎著腰、低著頭,扎扎實實、認認真真,保持謙虛感恩之心,真正去向別人學習,這樣企業才能不斷守正創新、快速發展。」
3
盡管十分富有,但李永新的生活非常節儉,據中公員工描述:李永新吃素,從不坐頭等艙,每個月最大的消費是還房貸,一年就那么幾件白襯衣換著穿,一點沒有「首富」的樣子。
但是,在捐資母校這件事情上,李永新卻十分大方。2023年3月,李永新向北大捐資10億元。這是北大建校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個人捐贈,也是最大一筆校友捐贈。此前,他已經給北大捐了1.8億元,累計已達11.8億元。
在捐贈儀式上,李永新說:北大塑造了我,哺育了我,培養了我,也在我創業及事業的發展中給予了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北大就沒有我。沒有北大就沒有中公教育。北大看著我的成長與蛻變,見證了中公教育的成長與發展。從北大食堂三毛錢的蝦米白菜、免費的粥和湯養活了我,到北大恩師們的諄諄教誨悉心培育,以及眾多領導和老師們在我們創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困難時刻的挺身而出,都深深印在我過去的行跡上,也內化在中公教育的征程中,我將銘記終生!我們感恩北大,一定要無愧于北大;我們感恩這個時代,一定要無愧于國家與未來。中公教育是一個教育企業,中公教育的一切來自于社會,來自于人民,而它注定要為教育、為社會、為公益燃燒自己、奉獻自己。北大給予了我們一切,而我們也終將要把一切還予全社會。
關于未來,李永新在一場《后疫時代的就業、創業及考試》的直播分享中講到:不管經歷過多少苦難,人類的歷史都是在向前走的,而且和歷史對比,這次疫情相對來說沒有那么慘痛。所以我們不要一味沉浸在悲觀情緒中,我們還要往前看。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樣,「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憂愁,統統都吹散。」
4
在李永新財富大幅縮水的這兩年,公務員考試的競爭正越來越激烈。一些曾經嘴上說著「我一定不考公務員」的往屆生,也在涌向這條路。
資料顯示,2023年國考擬招錄31242人,共16745個崗位。而2023年國考報名人數卻達202.6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1.4萬人,增幅34%。其中最熱職位為西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阿里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一職,競爭比達到史無前例的20813:1。
國考之所以如此「火熱」,主要是由于工作穩定有保障,特別是疫情下就業難,企業裁員等新聞不斷,旱澇保收的體制內工作就成為大家趨之若鶩的香餑餑。有專家稱,「現在不單單學生是這個想法,家長也是這樣想的,因此寧可多考幾年。」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076萬,創歷史新高。雙一流、普通本科、專科院校的簽約率分別為33%、12.5%、13.3%。
就業率偏低,內卷嚴重,年輕人只能拼命「擠入」體制內,而且名校畢業生越來越多。今年4月,北京市朝陽區分兩個批次公布了2023年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從公示的名單來看,大多是名校畢業生,其中不乏海內外頂尖高校;從學歷構成來看,95%以上都是碩士和博士,本科生反而鳳毛麟角。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最「卷」的崗位居然是城管,外交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兩名碩士,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隊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名碩士考取了崔各莊地區的「城管監察」;最引人注目的是,酒仙橋街道的「城市管理執法崗」,直接擬錄取一名北京大學的博士。
「宇宙的盡頭,是元宇宙還是公務員?原來是公務員。」網友們紛紛打趣道。
「考公熱」熱度不減,隨著疫情帶來的影響逐漸得到控制,中公教育會迎來新的春天么?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