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的“固沙車”(怎么樣才能治理環境)
防沙治沙一直是我國應對環境氣候變化的一項重大工程。“十三五”時期,全國范圍內共計完成超1.64億畝的防沙治沙任務,并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區53個,沙漠公園88個,其中塞罕壩林場更是榮獲聯合國環保領域的最高榮譽——環境管理獎。
經歷了一代代治沙人的傳承,才有了我國在防沙治沙領域的輝煌成就。而現如今,機器治沙正在逐漸取代人力,成為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助力。
?
一、治理困境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總數快速增長和城鎮化速率加快,土地荒漠化現象呈現出愈演愈烈的發展態勢。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23年,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已達261.16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近30%,即便是到強化防沙治理的今天,我國土地荒漠化仍以每年近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便在防風固沙領域積極探索,創造了很多固沙的手段。比如利用稻草固定在沙漠土地中,形成一個四方形格子實現對沙土的“封鎖”,但這么做最大的難點在于人工成本過高且并沒有起到治本的作用。后來人們改用廢棄塑料代替稻草后,依然無法遏制持續擴張的土地荒漠化。
?
對于防風固沙工程來說,最佳的手段莫過于在沙漠上覆蓋植被。一些特殊植物的蓄水功能可以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的發展,不過想要在氣候極端惡劣的沙漠地區開墾綠植,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剛剛挖好的沙坑,可能瞬間就被吹來的沙子填平,即使采取由外向內的作業模式,其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
二、機器治沙
隨著全球環境治理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在機器固沙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甘肅省已經正式啟用由北京林業大學劉晉浩教授團隊設計制造的多功能固沙車,參與到該省騰格里沙漠的固沙工作。
相比于人工固沙,其效率大約可提升50倍,且種植植被的存活率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鋪設稻桿的工作中,只需要將稻草放置于固沙車的草料箱內,固沙車就會利用車內設置的壓刀將平茬后的稻草桿壓入沙地,并實現均勻地四方形排布,達成固沙的效果。當需要種植植被時,固沙車通過開啟車內隨動控制系統,能夠將植株均勻地種植在地下15厘米處,確保植物能夠充分汲取到附近的水源。
?
按照效率推算,這一高效率“吞沙巨獸”可以每小時完成5600平方米的植被覆蓋,一天就可以搞定40畝沙地的治理。下一步,多功能固沙車將會被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地的防沙治沙工作之中。不過目前固沙車各方面性能仍處于優化設計之中,還有部分工作需要人工輔助來完成。
三、任重道遠
談及我國土地荒漠化的擴張歷程,就不得不提到環境與發展兩者之間關系的課題,如果說前期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那么現在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堅決推動土地荒漠化治理的背后,潛藏著看不見的巨大生態效益。
?
《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指出,當年全國累計完成沙化、石漠化治理144萬公頃,改良草原306.67萬公頃。不止如此,在推進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各地兼顧經濟發展需要,借助綠色生態旅游產業接待游客總量達20.93億人次,有效帶動當地企業和農戶增收,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
?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鑒于前期國家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嚴重破壞,想要完全實現生態修復尚需時日,況且按照生態修復理論來看,目前我國整體的生態恢復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
如果不有效遏制過度放牧、盲目開墾以及濫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系統穩定的行為,那么即便生態修復用上再高端的技術,也是杯水車薪。
?
四、總結
誠然,多功能固沙車的廣泛應用對于我國荒漠化治理工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再次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助力。這樣既可以節省人力,又提高了修復效率。不過防沙治沙的關鍵仍舊在“防”,改變人們的想法只是第一步,后續的監管和可持續發展才是真正的考驗。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