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直立行走,在進化過程中骨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變形,或扭曲,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堪稱生物進化的奇跡產物——“丁丁骨”,學名叫做“陰莖骨”。

這塊骨頭存在于絕大部分的靈長類動物中,倫敦大學學院的吉特·奧佩指出陰莖骨的存在為了繁衍提供了結構性的支持,那為什么人類會在進化過程中選擇淘汰掉這塊骨頭呢?“丁丁骨”的消失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圖 1其他動物的“丁丁骨”

“丁丁骨”何時出現?

“丁丁骨”的出現要追溯到9500多萬年前,在這一時期“丁丁骨”開始在哺乳動物的身上成型,而直到5000萬年前才出現在第一批靈長類的動物身上。時至今日,根據Matilda Brindle 和 Christopher Opie兩位學者的研究與統計,在全球大約有八個目的哺乳動物是擁有“丁丁骨”的,其中包括非洲鼩目、食肉目、翼手目、猬形目、靈長目、嚙齒目、鼩形目。

圖 2“丁丁骨”在其他動物身體中的位置

雖然這些動物都有,但形狀卻各有不同:雄性海象的“丁丁骨”形狀像是一條棍子,而松鼠的“丁丁骨”則更像一個鏟子。不僅形狀不一,在尺寸上更是不同。短尾猴的體重只有10千克,而它的“丁丁骨”卻長達五厘米,而比短尾猴體型更大的白頸白眉猴,它的“丁丁骨”卻只有一厘米,至于黑猩猩的“丁丁骨”長度,就與人類的手指甲差不多。

圖 3黑猩猩

“丁丁骨”的作用是什么?

對于擁有“丁丁骨”的哺乳動物們而言,這塊骨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了繁衍。說到繁衍,就必須提到動物的發情期——發情期是指猿類及多數哺乳動物中的雌性 ,只在某些季節的某些日子中才有進行性行為的要求和懷孕的能力。因此在這一期間,動物的繁殖活動最頻繁、后代成活率最高。

因為自然界的動物的生存繁衍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比如有的動物發情期在春天,春天萬物復蘇,食物充沛才能夠為動物的繁衍提供更多的能量支持,且在受孕期間也能夠有更多的營養攝入為后代生長提供營養支撐。

圖 4發情期的動物

因此為了能夠在最適合繁殖的時期繁衍后代,動物們會在相應的時間內發情,錯過時間就要等下一個時期了。所以在動物的發情期,時間緊迫,需要提高效率,“丁丁骨”的存在就能夠大大提高繁殖效率。

提高繁殖效率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延長時間,二是增加頻率。

圖 5發情期的動物

首先,延長時間就意味著陰莖能夠要保持一個較長時間的插入狀態,而“丁丁骨”能夠剛好給予陰莖很好的支撐。吉特·奧佩在他的研究中指出,進行“長時間插入”的雄性動物就會有更長的“丁丁骨”,這個時間的限定要求雄性進入雌性體內超過3分鐘。

基于這個理論,有研究認為“丁丁骨”越大越能夠延長時間,通過延長交配的時間來減少雌性與其他雄性交配的次數,而這也恰好解釋了為什么黑猩猩的“丁丁骨”很小,因為黑猩猩的交配時間只有7秒。

圖 6黑猩猩

其次,提高頻率需要雄性能夠較短時間內多次交配,對陰莖的迅速勃起有著很高的要求。因為“丁丁骨”是附著于陰莖的頭部而不是底部,能夠讓雄性動物隨時處于在線狀態,達到短期內多次交配的目的,因為只要次數足夠多,成功的次數也就會越多,更有利于繁殖后代。舉個例子,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獅子一天能夠做到可以交配一百次,而這一戰果的得來,“丁丁骨”功不可沒。

圖 7獅子

人類為什么沒有“丁丁骨”?

“丁丁骨”在繁衍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那為什么人類沒有呢?簡單點說,就是自然選擇和基因突變的結果。

發情期的消失對“丁丁骨”的需要不再強烈。人類的繁衍與普通的哺乳動物相比,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在于沒有發情期。人類從原始人群時期開始使用火,火的使用給原始先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可以通過引火取暖來躲避風寒,還可以通過火烤熟物從而擺脫茹毛飲血的飲食生活,還能夠借助火把抵御猛獸的攻擊,甚至火的進一步使用對于季節氣候起到了局部調節作用。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的先人們穿上了獸皮和樹葉,搬進了洞穴建造了屋舍,這都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圖 8原始人使用火

這樣的環境讓原始人類不再因為冬季天氣寒冷導致的食物短缺和無法御寒而沒辦法撫育后代,人類自使用火之后開始了積極主動適應自然的生存,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好的開端,女性的發情期逐漸消失。人類不再只局限于某一時間段進行繁衍活動,既然不需要爭分奪秒,那么對于在特定時間段內用來提高效率的“丁丁骨”而言就顯得不那么必要了。

圖 9尼安德特人

原始社會的一夫一妻制讓男性的競爭對手減少,女性不容易遭受到其他男性的侵犯,男性不再需要分配過多的時間用于繁衍,“丁丁骨”的使用場景大大受限。這很容易理解,當人類有了一對一的伴侶之后,繁衍后代時便不會出現廣撒網多播種的場景。固定伴侶之下,又不需要趕時間,能夠給“丁丁骨”發光發熱的機會不多了。

圖 10原始社會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生了部分基因的突變,其中就包括了“丁丁骨”的這部分基因。“丁丁骨”基因的缺失并不影響繁衍活動,因為人類的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陰莖可以依靠三條海綿體的充血就可以達到勃起的目的。人類作為更加聰明的存在,達到勃起的目標需要更加發達的大腦,除了內分泌和環境因素之外,大腦控制下的神經調節之下,人類特有的思維刺激能夠接收除了視覺、聽覺、嗅覺之外的回憶、聯想、幻想等思維刺激,這是其他普通的哺乳動物能夠做到的。這種優秀的基因被繼承下來,而“丁丁骨”的基因消失,可以說是互為因果。

圖 11人類大腦的進化演變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丁丁骨”的消失

恩格斯曾經指出,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分為生活資料及其所必須工具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兩種。而正是這兩種領域的生產力才能夠從根本上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發展,人類的能動性不僅能夠改造自然,還能夠實現自身的再次塑造,“丁丁骨”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類在進化演變過程中,改造自然又被自然選擇的結果,因此“丁丁骨”的消失既能夠控制人類的無度生殖,又標志著生殖取向的智能化和高質化。

參考資料

[1]汪憶.人類曾兩次進化了尾巴[J].科學大觀園,2023(04):61.

[2]畢煥洲. 中國性醫學史綱[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5.

[3]畢煥洲.論性的進化與人類的性異化[J].中國性科學,2004(02):37-39.

[4]安志宏.女性發情期消失與人類用火[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1(06):34-39.

[5]孫一文.人類原始社會婚姻形態與社會形態成因辨證觀[J].南京社會科學,1991(06):51-55+50.

[6]Matilda Brindle,Christopher Opie . Postcopulatory sexual selection influences baculum evolution in primates and carnivores[J].Royal Societ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