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靠校園貸起家的趣店近日靠直播賣菜火了,同時也招來了大量網友的口水趣店創始人兼CEO羅敏在其“趣店羅老板”直播間,以“上市公司CEO賣菜”“一分錢搶酸菜魚”等噱頭,熱炒其進軍預制菜領域,并稱未來三年將幫助10萬用戶開線下店,且提供免費貸款。羅敏聲稱,即便沒有足夠資金開店,“我們可以為創業伙伴提供一年期免息貸款”。這套商業模式一經發布,立馬激起了輿論,不少網友質疑這與之前趣店的校園貸業務類似。(澎湃新聞)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憤怒”與“恐懼”,勢必在很長時間內揮之不去。做校園貸起家的趣店,以往爭議不斷。在遭遇監管專項治理之后,趣店原有的商業模式被徹底掐斷,卻依舊是“死而不僵”。時至今日,切換賽道再出發的趣店,頗有洗白上岸、從頭再來的架勢。強勢殺入“預制菜”領域的趣店,甫一進場就聲勢浩大,其所放出的有關“創業”“共富”的豪言壯語,鏗鏘有力而又隱隱透出一絲詭譎氣息。

毋庸諱言,火爆的預制菜,正在風口。其最直觀的反應,就是資本聞風而動、跑步進場,相關的創業項目層出不窮。但需要說明的是,PPT上的美好故事,并不必然能在現實場景內兌現。“預制菜”是個極具吸引力的好概念,至于說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就兩說了!近些年來,創投圈集體看走眼、翻車的案例不勝枚舉,諸如共享單車、O2O、線上教育等,錢燒掉了不少,到頭來來去如風、一地雞毛。誰能保證,預制菜不會重蹈覆轍?

在此大框架下,再來審視趣店的“預制菜”的這個操盤路數,便越發顯得可疑。其直播間公然表示,“寶媽們只要在小區幾百米的附近開一家預制菜門店,每天只需要賣出50份菜,每月即可輕松賺大幾千的收入”——暗示收益,忽略風險提示,充斥著假設與誤導。此外,趣店還鼓勵“創業伙伴”貸款加盟開店,并許以“一年免息”,此舉貌似是貼心“助商”,實則是鼓勵冒進加杠桿。一旦門店生意不好,現金流斷裂,加盟商將背負沉重債務。

我們知道,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放貸前都要看征信記錄、做風險評估,趣店卻僅僅因為是“加盟商”就提供貸款,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再者說,就算“一年免息”,一年后的利息又是多少?莫非又要重復校園貸高息的老套路?任何的創業,都應該是充分測算投入與產出的審慎決策。而趣店以資本為驅動、貸款大放水為核心的“拓店”模式,很容易造成虛假繁榮,把“創業伙伴”置于加盟債務陷阱中。

趣店的優勢,顯然在于其充沛的現金儲備。然而,要做成“預制菜”生意,最關鍵還是上下游供應鏈,是落地管理以及售后服務的能力,是精準選址和低租金拓店的“本事”。而這些,都是趣店所不具備的。既然如此,趣店憑什么讓別人相信能做成這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