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今日公布了 2023 年 7 月汽車工業產銷情況。

數據顯示,7 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245.5 萬輛和 242 萬輛,環比分別下降 1.8% 和 3.3%,同比分別增長 31.5% 和 29.7%。1-7 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1457.1 萬輛和 1447.7 萬輛,產量同比增長 0.8%,銷量同比下降 2%。

在信息發布會上,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同比降幅達到了 25.5%,同期營收僅下降 4%,這是很不健康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游企業利潤暴增,但下游企業卻“連湯都喝不到”。

“通過幾年的技術升級、方案優化,我們動力電池的價格降了很多,但因為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把我們幾年的努力都攤掉了。”陳士華認為,目前碳酸鋰價格處于畸形狀態。

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近日,由于消費類芯片需求下降,有利于芯片公司產能轉向汽車芯片。但實際上,芯片短缺情況仍然存在,而且仍在影響汽車工業,尤其是二線品牌,往往還面臨較嚴重的芯片問題,甚至拿不到例如博世 ESP 等配件。

IT之家曾報道,中汽協數據顯示 7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61.7 萬輛和 59.3 萬輛,同比均增長 1.2 倍。

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47.2 萬輛和 45.7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1 倍和 1.1 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 30 別完成 14.4 萬輛和 13.5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1.8 20 倍和 1.7 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292 輛 10 和 245 輛,同比分別增長 4.6 倍和 13.4%。

今年 1-7 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327.9 萬輛和 319.4 萬輛,同比均增長 1.2 倍。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257.4 萬輛和 251. 8 萬輛,同比均增長 1 倍;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70.2 萬輛和 67.4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1.9 倍和 1.7 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2094 輛和 1633 輛,同比分別增長 2.1 倍和 1.3 倍。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部分車企對于目前高價原材料問題也早有抱怨,不少車企都一直在呼吁理性降價。例如,在 2023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公開調侃說自己“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隨后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此回應,“是上游原材料的資本炒作,給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了短期困擾,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石油焦等鋰電池上游材料均出現價格暴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