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在年輕人中得到了繼承嗎?為什么有很多人開始重視非遺?
一支粵曲腔《聲聲慢》視頻獲得200萬點贊、一場剪紙技藝展示的直播獲得上萬人觀看。近年來,潮劇、揚劇、銅雕技藝等瀕危非遺創作者,紛紛入駐抖音,收獲大量關注。
近期,抖音公布了平臺上瀕危非遺相關數據。數據顯示,瀕危非遺相關視頻累計播放超84億,相比過去一年,播放量增長了60%。2023年至今,瀕危戲劇類直播累計觀看量超1億人次。借助短視頻和直播,傳承千百年的瀕危非遺項目有了更多觀眾。
瀕危戲劇曲藝在抖音獲關注
瀕危非遺項目指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帶有“瀕危”描述的項目。因時代變遷、多元文化沖擊、后繼無人等原因,它們面臨瀕危境地,急需保護。
在抖音點贊量最高的瀕危非遺項目TOP10中,除少林功夫位居榜首外,戲劇曲藝類占據“半壁江山”。其中,潮劇、粵曲、閩劇分列二三四名。《四郎探母》《李商隱》《彩樓記》等潮劇唱段視頻,在抖音累計播放量過億。2023年5月,一支粵曲腔《聲聲慢》視頻在抖音爆火,獲贊超200萬,讓更多人了解“粵曲”這一非遺項目。
2023年至今,瀕危戲劇類抖音直播累計觀看量超1億人次。直播間不僅是“新戲臺”,也是學習室。
去年6月,八旬揚劇表演藝術家汪琴開設抖音賬號@國家級非遺項目揚劇代表性傳承人汪琴 ,在直播間里傳授唱法身段。有網友好奇,“戲曲如何表現天氣”,汪琴便親身示范。她雙手上揚,表現人物抵擋迎面大風,忽然又雙手上下飛舞,表達眼前刮起了漫天雪花。汪琴表示,“年輕人愛用抖音,我就在抖音上進行揚劇教學,讓更多人愛上揚劇。”
“傳承和傳播是非遺保護的兩個翅膀,有了兩個翅膀才能飛得高、飛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認為,過去我們靠語言、文字,后來靠照片、攝像,如今可以通過更新的技術加大傳承和傳播力度。非遺傳承不能離開數字化和網絡手段,善用新技術傳播是在當代更好傳承非遺的必要條件。
年輕人成瀕危非遺傳承主力軍
迄今為止,中國共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輩大師,2023年,第五批新增傳承人在當年的平均年齡為63.29歲,有超過一半人數年齡在60歲以上。目前,中國的非遺傳承人隊伍普遍高齡,培養和保護非遺傳承人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抖音上非遺正年輕。數據顯示,“80后”、“90后”年輕人正成為瀕危非遺傳承主力軍。在發布瀕危非遺相關視頻的創作者中,“80后”占31%、“90后”占28%。此外,截至2023年6月,已有27位瀕危項目非遺傳承人在抖音完成認證。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雙巧手,在手機鏡頭下,“孟津剪紙”代表性傳承人、90后小伙暢楊楊開始了抖音直播。從吉祥窗花、鳳戲牡丹等傳統民俗題材,到甄嬛小像、雪容融等年輕人喜愛的形象,網友們如“點菜”一般在評論里提創意,暢楊楊則通過剪紙將大家的想法一一呈現。短視頻上的非遺剪紙不僅展現著老手藝之美,也有時尚輕松的新表達。
揚州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李廣春認為,網絡賦予了非遺傳播動態的交互性場景,激發網友傳播非遺的熱情,“非遺以合適的方式打開,年輕人就會饒有興趣。”抖音數據顯示,觀看瀕危非遺的用戶中,“90后”、“00后”共占據1/3。
瀕危非遺有了關注,便有了更多傳承的可能。因需手工制作且技藝繁瑣,緙絲令不少學習者望而卻步。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范玉明多年來一直在嘗試激發年輕人熱情。去年,他在抖音直播了159場,吸引了17.2萬粉絲關注,收獲百萬點贊。范玉明說,“現在有不少人通過評論和私信表示想跟著我學藝。”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