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創業有什么優勢?大學教師創業的方向是什么?
思科、中興、蘋果、小米……在華為各領域的眾多對手中,有一家公司名氣最小,但它卻是最驕傲的那一個。
2023年,它的董事長說過一句話:
“感謝華為,正是你們的競爭,才讓我們變得如履薄冰,變得更加強大。”
它是誰?
【ALL IN】
2004年,所有人都覺得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瘋了,他砍掉了公司最盈利的業務。
這意味著,公司每年幾千萬元的收入,從此沒有了。
但這不是曹仁賢第一次得到如此評價,上一次是在1997年,那時他還是一位大學教師,卻想要辭職下海,去辦一家企業。
曹仁賢是個農家子弟,學習肯下功夫的他,考上合肥工業大學的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并于1993年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發電。
但日復一日的基礎教學工作,和曹仁賢的想象并不一致,四年的教師生涯,他每天琢磨的事,其實是怎樣把研究落到實踐中,變成具體的商業項目。
支持曹仁賢的,其實是他對能源趨勢的信念——隨著化石能源的消耗,發電成本會越來越高。如果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將來成本必定會下降,所以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肯定會有商機。
圖片
1990年,德國啟動了“千屋頂計劃”。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相繼跟進制定初步的清潔能源計劃,開始了各自的試探。到1997年,當中國改善西北部無電地區現狀的“光明工程”,剛剛進入實施時,曹仁賢無論如何也坐不住了。
1997年11月28日,安徽合肥工商辦事人員將一份紅色營業執照,遞給曹仁賢。拿著工作四年攢的8萬元,加上借款一共50萬元,陽光電源在一家澡堂旁邊成立了。
但直到春節前,公司沒接到一個訂單。那些借給他錢的親戚們,又用各種借口把錢要了回去。
那可能是曹仁賢人生中最失意的一段時光,他后來回憶說;“那時候沒有風險投資,我也不會說故事,只好對付著往前走。”
陽光電源“對付著走”的辦法,是做一些傳統的應急電源、不間斷電源產品。再用這些產品的收入,養活自己真正的目標——光伏和風能逆變器。
逆變器是一種特殊的元器件,作為電源轉換器,它可以將光伏電站的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可以并網的交流電,從而將電力輸送到電網。其成本僅在5%-10%左右,但它對整個系統的發電效率及安全穩定,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
在逆變器的世界里,有一個巨頭級的存在:德國SMA。
1985年,SMA正式進軍光伏逆變器,1987年又研發出第一臺晶體管光伏逆變器。到2000年前后,它既是這個領域里的開山鼻祖,也是世界光伏產業鏈的首選。
但曹仁賢卻決定成為SMA的挑戰者。
在“對付”的路上跌跌撞撞走了幾年后,陽光電源的不間斷電源業務,已經有了千萬級別的營收規模。更重要的是,在曹仁賢的努力下,公司對光伏逆變器的開發一直在進行。
五年的堅持與煎熬,陽光電源在2002年終于等到了一個機會。
西北“光明工程”到來,讓陽光電源參與了第一個國家“送電到鄉”工程項目,它與天合光能合作建設了40座離網光伏電站,并提供包括逆變器在內的大部分光伏離網系統設備。
2003年,陽光電源研制的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臺光伏逆變器,在上海成功并網發電,打破了SMA、施耐德、西門子等外國企業的壟斷。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曹仁賢做出了那個讓人看不懂的決定。2004年,他堅決砍掉了當時主要的現金流業務,集中公司資源,ALL IN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產品。
員工們反對的理由很簡單,這是陽光電源起家的業務,也是過去幾年讓公司活下去的“功臣”,直接剁掉,未免太過可惜。
但曹仁賢自有他的理由——“現在賺錢,不等于明年還會賺錢。頂尖企業,三年以后的產品都在預演了,而我們還在為今天的生活拼命,肯定沒有后勁。”
【逆襲】
曹仁賢的決定,是有道理的。
就內部而言,逆變器業務涉及微電子、半導體等多種技術,技術含量更高,需要的投入也更多,想要做好,必須集中精力。特別是在參與了許多招標后,他發現了國產品牌逆變器的一大短板——不被信任。
在一次招標現場上,業主方負責人直接對他說:“我給你們點咨詢費,以后別來投標了,純屬浪費時間?!?/p>
業主有他自己的道理,選擇國外產品如果出問題,自己不會有責任,但用了國產品牌,一旦出了問題,事情就很難講得清了。
在屈辱感之外,則是曹仁賢對市場的判斷。
2000年,德國政府頒布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案》,計劃通過高額的補貼,來大力扶持本國的光伏產業,實現對清潔能源的利用。由德國開始,一批西歐國家開始了光伏發電的產業化之路。四年后,德國又更新了法案,強制光伏發電并網,同時給予每度電0.45-0.62歐元的補貼。這使德國爆發了一輪光伏搶裝潮。
在中國,光伏同樣來勢洶洶。在無錫,施正榮的尚德成為了光伏大發展的受益者。它的效應,推動各地政府、資本競相投入光伏的動力。在“追光”運動最高潮的時期,全國有600多個城市把光伏作為戰略產業。
在整個2004年里,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突破1GW大關。
由內到外的因素,讓曹仁賢頂住了所有反對之聲,將公司的業務聚焦到逆變器的核心賽道上。
回報來自于點滴,2006年,陽光電源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5MW以上風能變流器的研發課題。2008年,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成功應用于北京奧運會的鳥巢場館。
圖片
隨之而來的,則是越來越大的市場。
2009年,金太陽示范工程、甘肅敦煌特許權項目招標等特大項目,掀起了第一波逆變器熱潮。
到2009年,陽光電源已經掌握了中國新能源逆變器60%以上的市場份額,居全國第一,其中,光伏電源產品的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風能電源產品銷售收入超過6000萬元。
而隨著軟件控制和工藝設計水平的提高,陽光電源成功解決了逆變器功率器件增多所帶來的管理難度,逆變器的額定功率得以增大,單瓦成本隨之快速降低。
2010年,陽關電源產品的成本僅為SMA的56%,其中人力成本為SMA的6%,材料成本為SMA的76%。以此為優勢,陽光電源開始了對海外市場的開拓。這一年,其光伏逆變器出口歐洲市場達到4000萬美元。
2011年,希臘債務危機升級,歐美自身也陷入經濟泥潭,光伏補貼政策因此被踩下急剎車。這導致了一個結果——全球光伏市場需求萎縮。依賴于德國市場的SMA,市場下滑同樣嚴重。陽光電源趁機逆勢進取,在海外攻城略地。
2011年11月2日,陽光電源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新能源電源行業第一股”。此時的陽光電源,已是國內最大的光伏逆變器制造商、國內領先的風能變流器制造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