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直播間里面。出現了陪網友看電影的“主播”。但這種觀影直播方式是否存在雷區?主播是否真能賺到錢?本篇文章圍繞“電影主播”展開了詳細的分析與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起閱讀分享~

如果說,有這樣一份直播工作,每天只需坐在鏡頭前陪用戶看電影、聊聊天,即可實現圈粉、帶貨,輕輕松松月入上萬,你是否會相信?

事實上,這一類“電影主播”的確真實存在。但是看著電影就能帶貨……卻不好說了。

經常看直播的網友或許不難發現,近期一些直播間里面,畫面的上半部分輪播著電影,而畫面的右下方則出現一名主播,陪觀眾嘮嘮嗑,實時解答觀影過程中的疑問。

至于畫面的左側,則頻繁跳動著一些商品畫面,不停地提醒著觀影的網友,帶貨才是這個直播間的主要目的。

或許是有電影的加持,類似觀影直播間的點贊量動輒幾萬,互動也很可觀,似乎跑贏了不少“腰部”的電商類主播。

但是,在當下的互聯網世界,陪網友看電影的“主播”真能賺到錢嗎?相比起其他主播喊得口干舌燥都賣不掉一件商品的電商直播間,這種觀影直播方式是否存在雷區?主播是否真能賺到錢?

一、電影加持下的“溫水煮青蛙”?

在主流的招聘平臺上搜索“電影主播”、“陪看電影”等關鍵詞,很輕松便能找到相關的崗位招聘信息。部分觀影主播的崗位要求顯示,求職者只需開朗、健談即可應聘崗位。

工作內容也十分簡單:每天只需坐在鏡頭前8小時,陪進入直播間的網友觀看輪播電影,并解答疑問,適時推介指定商品即可。即便毫無直播經驗,對方也可提供培訓。

而待遇更是相當誘人。無責任底薪4000元起,收益主要有打賞分成、商品銷售分成與平臺任務獎勵,企業將保證觀影主播的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承諾認真直播的收入上不封頂。

“工作比電商主播輕松,絕對正規經紀公司,入職即買‘五險一金’的。”一家廣州企業的招聘者私下透露,目前,類似的觀影直播間正快速興起,需求很大,不少對電商直播“大失所望”的企業也開始嘗試在觀影直播間帶貨。

的確,盡管最近幾年電商直播行業亂象頻生,但用戶看直播下單的需求也越來越大。8月10日,網經社的一份報告預測:2023年,國內直播電商交易規模可達34879億元,同比增長近48% 。

只是,拼創意、拼技巧的電商直播,固然都面臨著引流難、帶貨難的問題,背后企業有什么“底氣”能保證“毫無直播經驗”的電影主播月入過萬、上不封頂?

“論網友的直播觀看時長,電商主播絕對拼不過觀影直播間的,這個你放心。”招聘人員表示,電商直播從頭到尾在推銷商品,主播“雞血”般“買買買”口號,貫穿了全程,內容同質化嚴重,讓很多網友一點開就立馬劃走。

但觀影直播間則有電影這個 BUFF加持。網友一旦點開直播,只要電影好看,往往在直播間一待就是一個多小時,即一部主流大電影的時長,而健談的主播,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直播間長時間留住網友并不難。

“一個多鐘頭時間,看電影的網友很難忽略畫面帶貨的廣告、商品的宣傳,主播只需解答網友疑問,至于如何推廣內容吸睛,是美工需要考慮的問題了。”對方坦言,電影的加持,讓直播間有足夠的時間“溫水煮青蛙”。

根據該機構的統計,目前旗下的觀影直播間,單場商品平均點擊率約13%,平均成交額約4000元,直播整體效果顯然已經超過了不少“腰部”電商主播,“關鍵是咱的投入很低呀,什么樣的推廣也不用買,利潤主播和公司二八開。”

只要廣告足夠扎眼,商品輪播的頻次足夠高,網友下單幾率也會相應提高。相比傳統的電商直播間,觀影直播在電影加持下,的確具備強大的引流、留存、成交轉化優勢。

唯一令人不解的是,號稱“低投入、高轉化”的觀影直播間內,大量播放的電影難道不涉及侵權問題嗎?

二、觀影直播并非個人“生意”

在部分直播間輪播的電影畫面上,赫然標著“版權合規”、“已獲授權”等字樣,顯得十分刺眼。更加刺眼的,是部分電影主播打著“收徒”的名義,賣起了“賺錢工具” 。

昵稱為“佳琳”的電影主播透露,目前平臺上的觀影主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和她一樣的個人主播,但更多的是簽約MCN或機構“批量”孵化的賬號。至于“收徒”賣“工具”的,絕大部分都是個人電影主播。

“版權問題,我一開始也考慮過,畢竟賺的錢不算太多,別讓人給告了。”佳琳坦言,在正式開播之前,她也曾是其他主播的“學徒”——花了近200元,買到了一份觀影直播的資料。

培訓資料用了很大篇幅,教導主播如何規避侵權風險。一般而言,播放老電影尤其是香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老電影,會比較安全。因為,電影的版權保護期通常都只有 50 年。

但在實際的直播過程中,她發現個人觀影主播只要不碰“愛優騰”等國內行業巨頭出品的電影,侵權風險都會較低。

因此,她的賬號除了放映早期香港電影以外,還有國外冷門影片。

“沒有簽約機構,自己找商業合作很難,所以我主要是領平臺推廣任務。”佳琳表示,平臺上帶貨的觀影主播,基本上都簽約、隸屬于MCN,其輪播片源,也要比個人主播更新,更吸引觀眾。

那么,隸屬于機構的觀影主播,放映較新、較熱門的新電影,難道不存在侵權問題嗎?赫然標著“版權合規、已獲授權”字樣的觀影主播們,純粹只是唬人的噱頭嗎?還真不是。

有行業人士透露,此前電影解說、電影“二創”類短視頻也曾因侵權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之后,有一部分平臺為了支持電影解說創作者,購入了部分電影、電視劇的版權。

如果觀影直播的賬號得到平臺授權,放映的電影又是平臺版權清單之內的,可以說合法合規,不涉及任何侵權風險。但光是得到平臺電影版權授權這一條,也已經很難實現。

“要獲得平臺授權,主播需要簽約MCN機構,賬號粉絲量也得百萬以上。”該人士坦言,即便賬號達到以上的要求,最終能否獲得授權,還得由平臺審核,門檻相當高。

這也解釋了,為何大量放映較新、熱門電影的觀影直播賬號都隸屬于機構。個人電影主播只能反復在侵權邊緣上,反復橫跳,或者放映“老掉牙”的港片,“一不小心侵權,賺得遠不及賠得多。”

隨著國內影視行業版權意識提高,糾紛維權案例也不絕于耳,的確為個人電影主播以及“學徒”們深深地捏把汗,真是一個敢教一個敢學。但話說回來,看似沒有“技術含量”的觀影直播模式,MCN機構到底圖啥?